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略论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肖汉森 参加讨论

第二,由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宰割,德国的经济破产,土地丧失,因此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图谋打破条约的束缚,重振家业,恢复霸权。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掠夺性和奴役性的条约。根据条约,德国必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取消和禁止军事训练制度,不得拥有空军、潜艇、海军、航空兵以及任何类型的飞机,只能保留包括军官在内的十万人的国防军和拥有36艘军舰的海军舰队;德国必须赔偿战争损失,赔偿总额由一特别委员会于1921年5月1日前向德国政府提出;德国必须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的行政权暂交国联管理,其归属问题18年后举行全民投票决定,莱因河左岸交协约国占领,右岸50公里内地区划为非军事区,海外原有的殖民地全部转交国联。这样,德国的武装基本被解除,本土面积大为缩小,殖民地全部丧失,经济遭到破坏。正如列宁所说:“凡尔赛条约已经使德国以及其他许多战败国经济破产,无法生存,丧尽权利,受尽屈辱。”(25)凡尔赛条约的重荷,虽然落到了劳动者的肩上,但是对于垄断资产阶级来说,却失去了获取超额利润的霸权,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丧失,这是垄断资产阶级的生命线。因此,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力图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夺回失去的霸权。希特勒早在1923年4月13日在慕尼黑的一次演说中狂叫:“一、取消和约。二、把所有的日尔曼人统一起来。三、要求土地,以资养活我们的民族。”(26)这完全是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希特勒执政后,这种狂呼乱叫,甚嚣尘上,而且加紧进行扩军备战活动,企图用武力来“取消和约”、夺取“生存空间”,恢复昔日的霸权。
    第三,深刻的经济危机不断袭来,内外矛盾急剧尖锐,惟有战争才是缓和矛盾,摆脱危机的出路。希特勒攫取政权时,德国经历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刚刚过去,余波未尽,经济已是百孔千疮。由于在此之前德国经济的复兴,是依赖国际财政资本的扶植和资助,同国际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越来越造成对国际资本的依附性。因此,当空前深刻的经济危机袭击到德国后,德国的经济危机则更加尖锐,特别深刻,破坏性更大,持续时间更长,1932年经济危机最高点时,德国许多工厂都完全停工,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仅为23%(27),工业生产量大幅度下降,1932年比1929年下降59.8%(28),汽车产量由11万4千辆减少到4万8千辆。工业危机波及财政金融和农业,使大批中小银行倒闭,农业破产,失业人数剧增。1932年失业人数达700万,连同其家属共1500万人(29)。延续三年之久的经济危机,笼罩了德国所有经济部门,德国经济濒临崩溃,内外矛盾尖锐交织。斯大林1934年1月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拖延性的经济危机底结果,便是资本主义各国内部以及它们彼此间政治状况空前未有的尖锐化。”“德国退出国联而力图实行报复,结果已使欧洲形势更加尖锐化,使欧洲各国军备更加增长起来。”(30)希特勒花费大力气,把国民经济转上备战轨道,把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的大破坏恢复了过来。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来临时,德国依靠加紧发展军事工业,虽然暂时没有陷于新的经济危机,但是,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并未解决,而是越来越尖锐。希特勒夺取“生存空间”的勃勃野心更加公开和露骨,迫不及待地“要求扩大它在欧洲的领土,索还它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后为战胜国所夺去了的殖民地”(31)。
    此外,德国垄断资产阶级贪婪竞争本性的衣钵,被纳粹德国所承袭,在新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竞争更具贪婪性和疯狂性。德国是一个垄断化较早的国家。希特勒上台后,把法西斯政权同德国垄断资本溶为一体,使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竞争和掠夺本性渗透法西斯政权机体内,因此,希特勒法西斯专政更是极端残暴、贪婪和疯狂。而且,希特勒发展战争经济,又面临着德国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窄,粮食不能自足,海外殖民地全部丧失的尖锐境况。为了保证战时经济的需要和垄断资本家的最大限度利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经济扩张,掠夺弱小国家,甚至使用武力,夺取敌方的势力范围。
    国际财政资本的纵容助长希特勒的侵略
    希特勒法西斯专政,不仅得到本国垄断资本的支持,而且也得到国际财政资本的扶植,尤其是希特勒政府的向外扩张和侵略活动,得到战胜国列强的纵容,因而助长了希特勒法西斯的侵略气陷。
    国际财政资本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扶植,首先表现在经济上对希特勒政府的资助,希特勒政府疯狂地扩军备战,发展军事工业所使用的资金,除了掠夺本国劳动人民的血汗,侵占犹太人的财产和掠夺别国的财富外,主要就是国际财政资本的资助。美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到1940年总数达3亿4千万美元,1933-1939年间,有60家美国企业在德国的军事机构中营业(32),1934年底,英国银行借给德国国家银行75万英镑巨资,以加强希特勒政府的经济势力,后来英德之间还就英国给予德国贷款问题进行过谈判。除美英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之外,其他国家也给予了德国大量贷款和直接投资。不过在德国的外国投资中,美国资本居于领先地位。美国的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福特康采恩、杜邦公司等,都在德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或者参与德国企业。国际财政资本还把发明专利权转让给德国政府和对德国进行技术援助,使德国利用外国新技术来改造陈旧企业。1936年和1939年,美国杜邦公司把制造人造橡胶(氯丁橡胶)与用尼龙和赛璐玢制造人造丝的新的军事生产秘密交给“伊·格·法本化学工业公司”。其后,美孚石油公司也把制造上等航空汽油和聚异丁烯橡胶(制造坦克、飞机和海船所用滑润油的主要品)的秘密交给了这个公司(33)。英国的“罗尔斯--劳埃斯汽车公司”把一批作战飞机上用的茶隼式新发动机转交给希特勒政府。1934年4月,“阿姆斯特朗·希德雷公司”把英国工程师研究了十六年才制成的飞机发动机出售给德国。5月, 德国政府又在英国各地分别订购这家公司生产的80台高功率飞机发动机(34)。纳粹德国正是利用了国际财政资本的巨额资金和新的技术,加速军事工业的生产,为向外扩张和侵略准备了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