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形成和作用(2)
二、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实施 无条件投降政策明确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目标,消除了同盟国内部少数人同敌人妥协的幻想,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成为团结盟友、战胜敌人的有力政治武器。 美英盟军肃清北非残敌后,于1943年7月10日发动西西里岛登陆战。虚弱不堪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发生宫廷政变,墨索里尼被拘禁。国王任命前总参谋长巴多里奥组成新内阁,暗中向美英乞和。 丘吉尔认为这是推行其地中海战略的良机,力主对意大利放宽投降条件。美国领导人对丘吉尔的动机怀有戒心,不肯为恢复大英帝国的霸权效劳。他们还担心扩大地中海战场的作战规模会影响明年春天在法国登陆的“霸王”作战计划。罗斯福在7月28日重申:“我们对意大利的条件仍旧同我们对德国和日本的条件一样--‘无条件投降’。”(13)英、美在战略和政略方面的分歧导致两国军队在意大利战场上行动缓慢。希特勒乘机调兵遣将抢占意大利的战略要地。盟军在意大利本土登陆时,发现这个被丘吉尔视为“鳄鱼柔软的下腹部”的地方已布满了德军的铁甲。 巴多里奥政权极力向英、美讨价还价之后,于9月3日秘密签署停战协定。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在停战协定中提出的十二项条件十分宽大,根本没有意大利向盟国投降的条款。(14)意大利停战协定在9月8日公布后,早有戒备的德军迅即轻易解除了意军的武装,占领首都罗马和意大利三分之一的国土。意王和巴多里奥政权狼狈逃往盟军占领区,9月29日在马耳他岛签署投降书,规定“意大利陆、海、空军不论在何处应即无条件投降。”(15)接着,巴多里奥政权又在10月13日对德国宣战。同日,苏、美、英发表联合声明,接受意大利“为对德战争中之共同交战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与意大利政府合作”。“根据意大利政府对联合国家事业所能提供的协助”,可以对投降书的条款加以调整。(16)据此,同盟国于11月19日与意大利订立修改议定书,改称投降书为“停战的补充条件”,删去规定意大利三军无条件投降一款中的“无条件”字样。(17) 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是反法西斯同盟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重大胜利,宣告了法西斯轴心集团的解体。为了打击尚有相当实力的纳粹德国这个头号敌人,适当放宽意大利的投降条件以促其反戈,这一做法当时得到了苏联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应该指出,英美的政策对战后意大利的民主化是不利的。 反法西斯同盟制订无条件投降政策主要对象是纳粹德国。因为纳粹德国是轴心集团的盟主,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在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遭到一系列惨败和意大利屈膝投降后,纳粹头目在继续顽抗的同时,不得不开始考虑战败的可能性,并寻求避免败降的出路。戈林、希姆莱和里宾特洛甫等人先后分别通过不同渠道试探英美的态度,希望同英美妥协,以全力对抗苏联。一批高级军政官员组成的密谋集团策划暗杀希特勒,其目的也是为了消除同西方国家勾结的障碍。当战争打到德国本土之后,纳粹头目更拼命加紧策划“东拼西让”的阴谋,妄图在苏联与英美之间制造分裂,以便投靠西方,阻止苏军挺进。在苏联与英美之间确曾因此而发生过矛盾和猜疑。由于彻底击败纳粹德国并迫使它无条件投降符合三大国的共同利益,三国领导人经过互通情报,折冲樽俎,终于在对德作战中合作到最后胜利。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两次会议上讨论的主要议题都是协调对德作战的战略和战后的对德政策。斯大林始终坚持应采取严厉措施以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复活,为此建议将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原则具体化。丘吉尔却主张“德国的问题最好在无条件投降的第二阶段去解决。”(18)反对斯大林将无条件投降原则具体化的主张。罗斯福的态度则是既要“坚持无条件投降的基本公式”,又保持“行动的自由。”(19)尽力调和斯大林与丘吉尔的分歧。最后,三巨头在雅尔塔会议公报中宣布:“我们已就共同的政策与计划商得同意,以便实施在德国武装抵抗最后被击溃后,要共同使纳粹德国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条款。在最后击溃德国之前,将不使人知道。”公报重申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基本精神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不能扰乱世界和平。”(20) 雅尔塔会议后,在苏军和盟军的强劲钳击下,纳粹德国迅速土崩瓦解。元凶巨恶希特勒绝望自杀。其余纳粹头目作鸟兽散。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签订德国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第一条规定:“德国一切陆、海、空军及目前仍在德国控制下的一切军队,向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时向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21)以希特勒的继承人邓尼茨海军元帅为首的纳粹残余政府及武装部队统帅部全体成员于5月23日被逮捕监禁, 接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受到应得的惩处。德国领土被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分割占领。各国占领军司令代表本国政府在占领区行使执行无条件投降条款的最高职权。(22) 德国败降后,日本陷于临死困境。军部头目表面上气壮如牛,叫嚣不惜以“一亿玉碎”为代价来进行“本土决战”,但日本统治集团中不少头面人物却担心日本战败后会爆发共产主义革命,危及他们视如命根的天皇制度。他们向各方面伸出触角,试探停战求和,保全天皇制的途径。其中主要寄希望于敦请苏联出面调停,为此不惜作出若干重大的让步。但以“维护国体”,即保存天皇制度为绝对条件,拒绝无条件投降。 德国败降后英、美、苏三国的分歧日益暴露。美国杜鲁门政府视苏联为美国在战后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虽然在对日作战中仍有赖于苏联出兵,但却想方设法排斥苏联参与处理日本投降问题,企图独吞战胜日本的胜利果实。为此,杜鲁门政府竟然不惜背弃无条件投降政策,与日本统治集团进行交易。战前曾任十年驻日大使的美国副国务卿格鲁于1945年5月29日建议杜鲁门发表允许日本保留天皇制的劝降文告。格鲁的主张得到陆军部长史汀生、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等政府要员的支持。杜鲁门也誉之为“真知灼见”。杜鲁门的主张得到丘吉尔的支持。 1945年7月26日发表的美、中、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是一份要求日本按照盟国提出的若干条件立即投降的最后通牒。公告对继续顽抗的日本军国主义是一次当头棒喝,但所提条件只字未涉及日本的天皇制法西斯制度,相反在字里行间透露了允许日本保留天皇制之意。杜鲁门政府这样精心策划,目的是不公开同意日本要求有条件投降的企图,以免遭到世界舆论的遣责,同时又以保留天皇制这张王牌加强同日本讨价还价的地位。 波茨坦公告发表后,美国继续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并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软硬兼施,双管齐下,表现出它急于在苏联出兵之前诱迫日本单独投降美国的心情。 在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以及美、苏等国军队共同打击下走投无路的日本法西斯,不得不面对现实,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然而日本军政头目就接受公告时应附加什么条件进行激烈争论。少数死硬派还妄图作垂死挣扎。但天皇被迫作出“圣断”,同意在公告“并不包含任何有损于陛下作为至高统治者之特权的要求”这一谅解之下接受公告。(23)杜鲁门政府对此代表盟国答复日本:“自投降之时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统治国家之权力,即须听从于盟国最高司令官。”“日本政府之最后形式将依日本人民自由表达之意愿确定。”(24)美国这一答复,间接承认了日本的要求。与此同时,美国坚决拒绝苏联关于由苏、美各派一名将领担任驻日盟军统帅的建议。天皇对美国的意图心领神会,便向全国广播《终战诏书》。杜鲁门在收到日本政府的答复一个小时之后,迅即宣布:“我认为这个答复完全接受了规定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答复中没有任何保留。”(25) 日本投降后,由皇族东久迩组阁,处理投降事宜,协助美军进占日本。天皇又派出皇族到各地安抚日军。美国对此十分满意。决定不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并将军部以外的日本天皇制度及其政府机构,绝大部分予以保留。 美国史学家麦克尼尔评论说:“当决定性时刻到来的时候,杜鲁门不再追随罗斯福对德国实行的政策,而是同日本天皇谈妥了条件,并利用天皇的权力为占领和管理日本提供方便。”(26)可谓一石中的地道出了日本投降前后美、日进行交易的真相和实质。美、日两国统治集团的这笔交易,为它们战后的勾结安放了第一块基石,对日本和远东的战后局势有着重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