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形成和作用(3)
三、对无条件投降政策的争议 在制订无条件投降政策的过程中,对它的利弊得失曾展开激烈争论。英、美各方面人士士,“许多盟军将领抗议说,这种做法使德国人除了打到底外,别无他路可循。有人引用艾森豪威尔的话说,‘如果两条路任你选--一条是上绞架,另一条是冲过二十把刺刀,那你倒不如去冲那二十把刺刀。”英国情报局长孟席斯告诉丘吉尔,“如果不放宽条件,德国军队就会象他所谓的‘走投无路的老鼠’,在绝望的凶暴中打下去。(27)罗斯福的亲信哈里曼深知罗斯福的意图,但也“感到总统的宣告是个错误,是由于他绝不与轴心国进行任何讨价还价这一可以理解的决心造成的。”哈里曼还指出,“别的公职人员,他们的要使轴心国遭到彻底失败的决心并不亚于总统本人,却提出警告说,罗斯福宣布无条件投降,很可能促使德国人、日本人和意大利人进行顽抗,从而延长战争。”(28)总统顾问舍伍德就是其中之一。舍伍德写道:“当我第一次看见这个不祥的字眼时,我马上感觉罗斯福给戈培尔一个空子好钻,使他能够根据实际说过的话来招摇撞骗,德国人受纳粹分子的腐蚀和讹诈过深,所以戈培尔能够比较容易地使他们相信,所有的德国人都将被当作走投无路的匪徒来治罪。”(29)英、美舆论界也对此议论纷纷,认为“这话的提出将迫使德、日、意三国不惜孤注一掷地拼死抵抗,因而无谓地使战争延长并多付出代价。”(30) 罗斯福力排众认,坚持无条件投降政策。“对于要他收回这句话或者把它说得缓和些的一切建议,他都予以拒绝,而且一直这样坚持到他逝世之时。”(31)他反复阐明无条件投降政策是为了严惩法西斯头目的战争罪行,而不是给轴心国家的老百姓造成损害,戳穿戈培尔之流的欺骗宣传。 德国败降后,美国学者保罗·凯兹克米提调查了无条件投降政策对德国人士气的影响,其结论是:“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并没有促使德国人在纳粹政权统治下团结起来战斗到底,从而延长了战争。”“战争时期的长短大都是由其它因素所决定的,其中包括盟国对全胜的目标和希特勒……拒绝承认任何投降的可能性。”(31)对无条件投降政策持批判态度的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也承认,“德国战败后对德国进行的公众舆论调查表明,无论如何,许多德国人对‘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反应并不强烈。”“这个口号当时对德国人的士气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32)曾经真诚地担心罗斯福宣布无条件投降主张会使戈培尔乘机钻空子的舍伍德,后来转而热忱地肯定无条件投降政策。他写道:“无条件投降方案并没有把这次战争延长哪怕五分钟之久,而且很可能反而把它缩短了。”(33)历史事实正是如此。意大利投降是在罗斯福首次公布无条件投降主张之后仅八个月。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德国无条件投降条款在四个月之后就实现了。无条件投降政策的目标在二次大战中基本上达到,其目标就是:在军事上彻底消灭德、日、意的战争力量,在政治上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使之不能再度发动侵略战争。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促进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11)(12)(15)(17):《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42-343、403、407、388、396-397页, ④(13):《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86、418页。 ②③⑥(28)哈里曼、艾贝尔合著:《特使--与丘吉尔、斯大林周旋记》,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14、215、212、213页。 ⑤⑧(31)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37、538、539-540页。 ⑦(19)(29)(30)(31)(33)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18、522、635、320、322、635页。 ⑨《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24页。 ⑩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四卷第1017页。 (14)(16)(22)《反法西斯战争文献》,世界知识社1955年版,第133-134、135、242页。 (18)(20)《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9、213-214页。 (21)(23)(24)《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社1959年版,第26、104、104-105页。 (25)《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版,第338页。 (26)(32)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人民日报,1985.9.8.⑦版,第420、419页脚注②。 (27)⑥安东·布朗:《兵不厌诈》,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307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