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美国独立战争进程的内在逻辑(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 李世雅 参加讨论

    其次,战斗空前激烈。由于双方都力图打破眼前的均势,这是必然的。三年中战火遍及全美各州,纽约常驻英军一万余人,南侵英军总数在两万以上。美南方战线三易其帅,战斗中全军覆亡达五次以上,损失兵力超过一万人。游击队历经恶战,苏特兵团一度被迫退出战场,马里昂旅不得不从二十人开始组织。同时战争特别残酷,破坏性特别大。有的史书说,克林顿在一年甚至半年中给美方造成的损失比郝威三年造成的还要大。这一切显然不象有的史学家所说,是因为克林顿比郝威更有能力,或者是英国人对美法建立同盟特别恼怒等偶然的和感情的因素造成的。
        第三,经济困难和托利党活动猖狂成为美方抗战中的两大问题。战争持续和地方破坏使美军民物质生活极端困难,国家财政濒于崩溃。大陆票自一七七八年起“奔腾式”贬值,到一七八二年初已完全停止流通。资产阶级趁火打劫更加深了军民的困苦,对政府的愤懑酿成了兵变。经济困难使妥协倾向抬头,大陆会议中出现了主张牺牲弗吉尼亚以南地区以求得和平的派别,发生了独立战争中最无耻最严重的叛卖--阿诺德出卖西点。妥协倾向的发展,特别是英国人对托利党地方军兵力的需要,使托利党活动特别猖狂。英方自一七七九年元月起提高地方军待遇,一七八○年初成立全美托利党组织“效忠派联合会”,年底又成立托利党武装指挥机构“效忠派行动指挥部”。当时报纸指出,托利党已成为“美国的巨大危险”。
        一七八○年前后所谓美国革命中最黑暗的年代就是这样出现的。但是,与此同时,英国人显然更困难。因此,一旦美国人民咬紧牙关熬过了这个最艰苦的阶段,他们也就迎来了黎明。
        第四阶段,战略反攻。时间是从一七八一年四月五日格林挥师南下到一七八一年十月十九日康华里在约克镇投降。由于美全民族奋起自救,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抗战,力量对比转为美占优势。美之优势由三方面条件结合形成,其中为人们熟知和公认的是国际方面的条件。截至一七八○年十二月,英已与法、西、荷三个欧洲强国开战,同时俄国为首组织了“武装中立同盟”。英海上优势完全丧失,其本土一七七九年已有被进攻的实际危险,这一切都于美直接间接有利。其次是英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一个突出的标志是一七八○年的哥登暴动,伦敦因此失去控制数日之久。同时爱尔兰问题使帝国发生了新的裂缝。决定性的条件是英军在美洲战场被美国人民打败,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吉尔福特战斗结束了英军的南方攻势。一七八一年四月格林与康华里在北卡罗来那分道,前者转往南卡罗来那去肃清英军在内地的据点,后者向北逃进弗吉尼亚,就是美战略反攻、英战略退却的开始。康华里将军当时对他此行所作的说明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写道:“由于多数居民中严重的反叛情绪和格林将军的进军,南卡罗来那上游地区(英军)各哨所正处于最紧迫的危险之中。(但是)由此地(威明屯)去堪登甚远,绝大部分路途缺乏给养,庇底河又为敌人所阻而难于通过,使我绝对不可能立即前往支援。我担心那会使这个小小的军团(他只有一千六百人了)遭到极大的危险而一无所获。而如果我们不幸在南卡罗来那受到打击,……这个省(北卡罗来那)的叛乱者就会更加紧活动,使格林得把我围困在诸大河之间,借断绝我的给养而使我们的武器归于无用。倘用海军运送部队则花费时间又要失掉骑兵队,同样会使我们招致毁灭和丧失体面。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我决定利用格林把弗吉尼亚内地开放的机会,立即向该地进发……”(21)克林顿更明白指责康华里是“逃入弗吉尼亚”(22)。与此同时,驻在纽约的英军同样无力出城求战,这一点克林顿将军可以作证。他当时在一份备忘录上写道:“……如果我(把部队带)出去,遇到华盛顿和罗将波,俘获他们和他们的军队,而在回来后发现这个城市被烧毁了,我必将在短短几个星期里成为他们的俘虏。”(23)
        美方反攻以格林在南卡罗来那的游击战开始。游击战在反攻中的作用几乎与阵地战相等。这是他们的基本条件决定的特点。格林南下各游击兵团配合展开游击战,逐步肃清内地英占领军,将其全部赶进沿海几个孤立据点。康华里进驻约克镇,格林就从南方完成了对他的战略包围。断绝南方的增援和退路是康华里被打败的条件之一。至于反攻的决定性胜利是约克镇的阵地进攻战,就不必赘述了。
        两百年以来,美国独立战争的经验对于全体进步人类其所以一直具有不衰的历史魅力,固然是因为这场战争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具体说来,也是因为它实现了以弱胜强,解决了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道路上都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想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来总结美国人民的经验,本文是一种尝试,希望得到指正。
        注释:
        ①《华盛顿文选》中文版
        ②(15)莫里森、康玛杰、洛伊希腾堡合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纽约1969年第六版,第1卷第177、196页。
        ③斐因:《常识》,中译本
        ④⑧转引自赫伯特·阿普提克:《美国革命》,纽约1960年版,第119、115页
        ⑤(11)(12)(13)(14)(17)(18)(20)(21)(22)(23)见威廉·B·威尔科克斯编,克林顿著《美洲的叛乱》,纽黑文·耶鲁大学1954年版第262、85、87、111和107、140、157、115、516、511-512、284、324注22诸页
        ⑥转引自华盛顿·欧文:《乔治·华盛顿传》四卷本第2卷
        ⑦(19)《剑桥近代史》,1907年版第7卷第226、223页
        ⑨麦瑞恩·梅也斯等三人合编《美利坚共和国的起源--政治、社会和思想史文献》第1卷,芝加哥1960年版,第139页
        ⑩语见萨拉托加英军投降协议书。
        (16)转引自凡泰恩:《美国革命》第29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