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考古学与中国历史的重构(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物》 参加讨论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学引进了以放射性碳十四测年法为首的一系列绝对年代 测年技术,为上述年表标注出绝对年代。这项技术对于缺少纪年资料的史前考古显得尤 为重要。首先,它为考古学家在对一些重要现象进行基本估计时,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时 间深度。例如中国早期农业的出现时间究竟是在12000年前还是8000年前,显然其历史 意义是全然不同的。其次,它所给出的绝对年代数据使人们对各地文化的时间跨度、演 变速率等根本性问题有了全新认识,并在中国新石器文化是从黄河流域起源和向四周扩 散的,还是多起源的这样一些问题上,给人以历史观性的启发。最后,它还使得一些没 有直接关联的文化之间的比较成为可能,例如长期争讼不一的中国彩陶文化的来源问题 ,自从有了绝对年代测碾数据之后,就再无不同意见了。
        大约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就整体而言,考古学搭建历史框架的工作终于有 了阶段性成果。但这项工作并没有完成。近年来,这个方面的一个新动向是动员多学科 力量,综合研究更精细的年代问题。北京大学参与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 代工程”即其代表。这项工程旨在为共和元年以前、商后期武丁以下诸王提出比较准确 的年代;为武丁以前的商前期和夏代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这项工程的完成,使一 直困扰历代史家的这段历史的年代问题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而通过这项研究,考古 学在自己最基础的研究领域开始与包括文献史学在内的相关学科展开全面对话,试图摆 脱“纯考古学研究”的努力,则也是有其学术史上重要之意义的。
       
        由于考古学是依靠物质资料的罗列建立历史框架体系的,因此,她所提供的历史分期 编年,就不只是一张年表,而有些类似编年史,排列着大量以物质资料形式存在着的历 史内容。也因为如此,考古学家在架构这个年代体系的同时,就不断受到其中形形色色 现象的启发,从而形成一些历史的认识,甚至是至关史观根本的重要认识。自然,在有 关史前历史的认识方面,这种心得尤多。如:
        1.中国境内早期旧石器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以及南方地区以砾石石器为主、北方地区以 石片石器为主的稳定的文化二元结构,反映了早期人类在和旧大陆西侧不同的东亚地区 自然环境中,相对独立发展演化的历史。如果把现代人类的起源既看作是体质进化或突 变,同时也是文化的演进结果,则东亚旧石器文化的连续性和独特性是对时下流行的现 代人非洲起源论十分有力的反证。
        2.关于中华民族及文化的起源,自17世纪以来,国外陆续出现过埃及起源说、巴比伦 起源说、印度起源说、中亚起源说、印度支那起源说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一些说法甚 至深深影响了像章太炎那样大师级的人物。固然这些观点的提出是当时人们的知识局限 所致,但成为长期存在于史家心理上的阴影,以致怀疑中国有无石器时代。即便在中国 考古学发展的初期,也不时出现各种版本的仰韶文化外来说。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前仰 韶文化的考古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框架体系的建立以及仰韶文化形成脉络日渐清晰,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本土起源说终成不争之定论。
        3.石器时代考古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针对传统的黄河流域中心说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多 元论或多源论认识。当研究者们逐个地区地排比其考古学文化年代的同时,发现一个地 区的早晚文化之间往往有某种程度的承袭演进关系,而不同于另外地区,考古学家把这 种现象称为文化的谱系。如前面所述,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的南北方就一直保持 着一种稳定的“二元结构”,并在向新石器文化的转变中,分别采取了不尽相同的过渡 方式。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更小的区域性特点显露端倪。我们以为,这是古代民族 这种共同体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由此奠定的文化格局,贯穿了此后很长的历史过程 。考古学家又发现,各地文化不仅谱系不同,其物质面貌反映出来的文化成就也高低变 化、此起彼伏,意味着它们背后社会的演进方式的区别。这些现象促成了学界有关文化 的多元论或多中心论看法。仔细揣摩这些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考古学家们进而注意到 两点。其一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 ,内部各地文化的发展程度普遍高于外围地区,且它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也显然密切 。针对这种现象,严文明先生提出,中国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重要观点。其二 ,正是在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互动中,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中原 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向心趋势,而这个趋势从此便长期地保持和作用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之 中了。
        4.继王国维根据地下出土的甲骨文把传说中的商代升格为信史之后,三代考古的一项 重大贡献是对夏代的探讨。根据文献索引,考古学家1959年在传说为夏墟所在的豫西地 区调查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以后的考古发掘证明,这是一处有大型宫殿、墓葬、青 铜礼器的都城级遗址,其文化面貌不同于商文化,年代早于后者。对于二里头文化的一 些细节,中国考古学家之间或有意见分歧,但在至少这个文化的一部分是夏文化这一点 上,诸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从而把夏代看作“准”信史,已经在中国学者中取得广泛的 心理认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