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观念的形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康凯 参加讨论

在马凯利努斯的论述中,帝国西部政权从衰落到灭亡经历了一个将近二十年的过程。454年将军埃提乌斯被杀之后,罗马帝国西部开始走向衰落。在记载454年埃提乌斯被谋杀的事件时,马凯利努斯这样写道:“而随着他,西部政权所统治的地区也衰落了,迄今为止仍然还没有力量能够让它恢复。”(41)只要将这一段论述与上文中马凯利努斯记载476年事件的论述加以比较便可以发现,关于454年和476年的这两段论述,如果除去句子中附加的部分,马凯利努斯使用的论述结构是相似的:随着埃提乌斯(cum ipso)的倒台,是“西部政权统治下的地区”(Hesperium regnum)的“衰落”(cecidit);而随着这个奥古斯都路斯(cum hoc Augustulo)的倒台,是“罗马人帝国的西部”(Hesperium Romanae gentis imperium)的“灭亡”(periit)。虽然句式结构相似,但是马凯利努斯的用词不同。(42)从这些不同的用词中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马凯利努斯这两段论述的含义。马凯利努斯在476年的段落中提到的“帝国西部”(Hesperium imperium)和455年段落中的“西部政权统治下的地区”(Hesperium regnum)是相对应的,其所指的并不是一个“西罗马帝国”,而是西部政权所统治下的罗马帝国西部。马凯利努斯试图传递的信息是:虽然西部政权已经灭亡,但是这并不表明罗马帝国从此以后就放弃了原来西部地区的统治权。他认为,西部政权统治下的地区是可以恢复的,只不过“迄今为止仍然还没有力量能够让它恢复。”因此,马凯利努斯有关476年事件的论述并不仅仅是为宣告罗马帝国西部政权的终结,实际上暗示了罗马帝国西部地区是需要恢复的。他的这种论调已经隐约地预示了罗马帝国东部政府之后的政治走向。
    如果进一步分析马凯利努斯的个人背景和他完成作品的时代背景,便能够发现他个人的立场和当时罗马帝国东部官方的政治立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马凯利努斯个人的背景主要来自两段史料:一段是马凯利努斯在他的《编年史》序言里简短的自我介绍:“我,马凯利努斯,是一位伴官(comes)和贵人(vir clarissimus)。”(43)另一段是同时代的西部元老卡西奥多路斯在他完成于6世纪中期的《圣俗著作指南》(Institutiones Divinarum et Saecularium Litterarum)中的论述:“伊利里库姆人(Illyricianus)马凯利努斯,据说最初是权贵查士丁尼的私务秘书官(cancellarius)。而之后,由于他的主人提升了地位,马凯利努斯在上帝的帮助下忠诚地将他的著作从狄奥多西王朝扩写到了查士丁尼皇帝伟大统治的开始阶段。”(44)通过马凯利努斯本人和卡西奥多路斯的论述,能够简单地归纳出马凯利努斯本人的一些信息:马凯利努斯来自伊利里库姆地区(Illyricum),在查士丁尼尚未即位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查士丁尼的私人秘书官了。此后,可能是随着他的上司查士丁尼即位为东部皇帝,他成了伴官,同时拥有了贵人(vir clarissimus)的地位。不仅马凯利努斯的政治生涯和查士丁尼相关,马凯利努斯伊利里库姆人的身份也和查士丁尼有关。查士丁尼和他的舅舅查士丁同样来自伊利里库姆地区,与当时罗马帝国东部大多数说希腊语的地区不同,查士丁、查士丁尼和伊利里库姆地区的大多数人一样,他们的母语都是拉丁语。(45)查士丁尼在即位后大量任用了他的同胞,许多伊利里库姆人出现在了宫廷和军队中。著名的将军贝利撒留同样来自伊利里库姆地区,而当时东部军队中也有大量来自伊利里库姆的士兵。(46)马凯利努斯的《编年史》是用拉丁语写成的。拉丁语的著作并不便于在普遍使用希腊语的东部广泛流传,但是对查士丁、查士丁尼以及他们身边那些以拉丁语为母语的伊利里库姆人来说,拉丁语的著作可能更便于他们阅读。除了拉丁语以外,宗教信仰也是伊利里库姆人群体的重要身份标志,大多数伊利里库姆人都是卡尔西顿派正统教义的拥护者,而马凯利努斯和查士丁尼一样也都是卡尔西顿派的支持者。(47)
    马凯利努斯著作的观点不仅与他个人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有关,当时罗马帝国东部和西部之间复杂多变的政治关系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马凯利努斯在其《编年史》序言里提到了著作的完成时间。他的《编年史》的内容最初截止于“马格努斯(Magnus)出任执政官的这一年”,即公元518年;此后作了续写,从519年查士丁皇帝即位开始直到534年查士丁尼第四次担任执政官为止。(48)马凯利努斯之所以要将他的《编年史》续写到534年,主要是为了纪念他的君主查士丁尼刚刚结束的汪达尔战争。查士丁尼在征服北非之后发布的诏书宣扬了“复兴罗马帝国”的理念:由于之前皇帝们的无能,因此罗马帝国失去了非洲,但是查士丁尼皇帝在上帝的庇佑下再度让非洲行省回到了罗马帝国的怀抱中。(49)而马凯利努斯的记载和官方的口径是一致的。(50)在打败了汪达尔人之后,查士丁尼的下一个目标是意大利的东哥特政权。在东哥特政权看来,他们是以罗马帝国的名义在罗马帝国西部进行统治,因此东部所表现出的这种敌意显然引起了东哥特政权的高度警觉。就在汪达尔战争结束后不久,罗马元老院向查士丁尼递交了一封请愿书,希望他不要攻打西部的东哥特政权。在这封请愿书中,罗马元老院不仅认为他们为东哥特政权的请愿是为了“确保罗马国家的安危”(pro securitate Romanae rei publicae),还以拟人化的罗马城(女神)的口吻请求查士丁尼不要剥夺西部罗马人已经拥有的“自由”(51)。然而对查士丁尼来说,他要实现的是重建由一个皇帝、一种正统教义支配下的统一的罗马帝国。(52)无论东哥特政权是否曾经拥有统治的合法性,查士丁尼都不会允许一个自治性的、并且信奉阿里乌派异端的政权存在于他所统治的罗马帝国中。
    作为查士丁尼的部下,马凯利努斯很好地迎合了查士丁尼的想法。在马凯利努斯的《编年史》中,正是哥特人在476年废黜了罗慕卢斯·奥古斯都路斯:“这一事件发生在罗马皇帝们持续统治的第522年,此后哥特人的统治者们占据了罗马。”(53)为了凸显哥特人对罗马帝国西部的侵占,马凯利努斯一方面把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当作合法的罗马皇帝,另一方面又把之后被哥特人打败的奥多阿克也归为哥特人。因此,马凯利努斯“476年罗马帝国西部政权灭亡”的论述所迎合的正是查士丁尼的意图,其针对的是东哥特政权的合法性,而这样的论述来自一位长年跟随查士丁尼的伊利里库姆同胞也并不奇怪。马凯利努斯个人的背景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表明,他和查士丁尼统治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所熟悉的圈子中可能包括了一些即将决定此后数十年间罗马帝国东部政治走向的核心人物。马凯利努斯本人正是这些人物,或者说正是查士丁尼的代言人。
    马凯利努斯在《编年史》中表达的观点和东部官方的态度是一致的。根据东部历史学家普罗柯比的记载,哥特战争前夕,查士丁尼为了联合法兰克人而写的书信中强调的正是收复失地这一理由。(54)在哥特战争期间,东哥特使节曾经向贝利撒留强调,他们的统治是当初罗马皇帝芝诺所认可的合法统治,东哥特政权也遵照罗马人的统治方式在进行统治。然而在贝利撒留看来,东哥特人是强占了罗马帝国的土地,如今他们应该把从罗马人那里夺走的东西还给罗马人了。(55)即使在哥特战争尚未完全结束之际,“476年罗马帝国西部政权灭亡”的观念可能已经在东部流传开来。约尔达内斯在他完成于551年左右的《哥特史》和《罗马史》中,几乎逐字逐句地照搬了马凯利努斯的原话。(56)普罗柯比没有像约尔达内斯那样直接引用马凯利努斯的论述,但是他明确呼应了马凯利努斯观点,在536年贝利撒留占领罗马城时,普罗柯比写道:“在经过了60年的间隔之后,罗马城再次被罗马人所统治。”(57)到了6世纪末,东部的教会史家埃瓦格利乌斯(Evagrius)也将奥古斯都路斯看成查士丁尼在征服战争之前罗马帝国西部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58)8世纪末的东部作家狄奥法内斯(Theophanes)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其对476年奥古斯都路斯退位事件的描述和马凯利努斯相当一致,他不仅将奥古斯都路斯看成西部的最后一位皇帝,也同样将奥多阿克看成是哥特人。(59)这一观念在6世纪后逐渐传到了曾经的罗马帝国西部,比德和助祭保罗的著作都受到了马凯利努斯这一论述的影响。(60)通过执事保罗(Paul the Deacon)在8世纪所撰写的《罗马史》,“476年罗马帝国西部政权灭亡”观念得以继续在原来罗马帝国西部的土地上广为流传。(61)
    总之,“476年罗马帝国西部政权灭亡”这一观念的诞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马凯利努斯在《编年史》中刻意渲染476年奥古斯都路斯退位事件的重要性,其目的是试图以“罗马帝国西部衰亡”的论述来彰显查士丁尼发动哥特战争、收复失地的正当性,并以此衬托出查士丁尼统治下罗马帝国的复兴。然而时过境迁,原本在马凯利努斯那里可以被看成“罗马帝国复兴”铺垫的476年事件,却逐渐被后世的人们看成“罗马帝国衰亡”的标志,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罗马史”的终结;而原本与之密切相关的“查士丁尼复兴罗马帝国”的宣传则成了“拜占庭历史”开端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