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着《美国通史简编》对“新政”的指导思想,提出它是采用当时芝加哥学派的观点,是对的。但未能多作注释,介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潮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情况;对芝加哥经济学派和凯恩斯经济学说两者在理论、观点、政策主张等方面的相同之处与歧异之处,两派经济学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当代凯恩斯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叙述过简,是一个缺点,因而有补白的必要。 注释: ①《美国通史简编》第563页。 ②转向引自胡代光、厉以宁编著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一书第107页。 ③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是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定律是指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他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供给必然等于需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而只可能出现个别商品的暂时供求失调,产生个别商品的生产过剩;而这种失调和过剩,将因市场自由竞争的自动调节作用而终于消失,马克思对萨伊定律曾作过有力批判,参见《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133页。 ④马歇尔经济学说 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填补当时已经没落的正统庸俗经济学穆勒的空缺,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马歇尔综合经济学三种庸俗价值论(供求论、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拼凑成一个“新”的体系,它被资产阶级捧为“新古典经济学”,成为“新正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挑战。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经济危机爆发后,因不能回答现实经济问题而瓦解,以后由凯恩斯学派所代替。 ⑤正统派剑桥学派:为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创立,因他长期任剑桥大学教授,故名。 ⑥布雷顿会议,国际货币金融体制 布雷顿会议,是1944年7月, 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金融货币会议。美英及其联盟国家共四十四国代表参加,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经济学家怀特和英国财政大臣首席顾问凯恩斯是会议中的主要人物。凯恩斯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整体利益出发,提出资本主义强国应协力维持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凯恩斯的经济主张,在这次会议中有所体现。会议结束时,与会各国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27日,参加会议的美英等二十九国(苏联除外),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字仪式,各国共认交了国际货币基金七十多亿美元,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其总部都设在华盛顿。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有利于美国大量输出资本,控制和掠夺其他国家的经济。英国则力争从美国取得大量信贷,以恢复其战前的经济地位,並与美国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领导权。 ⑦章嘉琳、姚廷纲主编:《现代美国经济问题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20页。 ⑧[美]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合著《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66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