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二战起源问题的研究(3)
前面这一时期,苏联史学家指出,苏联最早警告了法西斯的危险,并且提出了以集体安全为阻遏侵略的唯一途径。伊瓦辛的《苏联外交简史》指出,1933年2 月苏联建议对侵略定义订立公约,并争取一系列国家在这个草案上签了字;在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上,又提出了经济互不侵犯备忘录草案;同年与美国建交;1934年加入国联。(11)特鲁哈诺夫斯基的《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除了引用上述事实外,又详细叙述了苏联在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后,为使裁军会议变为常设的反战和平会议所作的努力。(12)1965年出版的《外交史》第三卷强调了1934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七大的意义;那次大会认为,资本主义暂时稳定已经消失,各种矛盾尖锐化,新的世界大战正在迫近。(13)1973年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则指出,在1930年夏召开的联共(布)十六大上,苏联已经预测法西斯可能在德国夺权,随之而来的将是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在1933年11月声明中,认为德国正在军国主义化。更重要的是,联共(布)中央仔细研究了集体安全的主张,于1933年12月12日作出决议,预见到苏联可能加入国联,决定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保障和平。为了贯彻这个决议,外交人民委员部拟订了五项关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具体建议。(14)在1981年出版的П·П·谢沃斯季扬诺夫的《在大考验面前》一书中,更具体指出,外交人民委员部的这一具体建议得到了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5) 慕尼黑会议一直是苏联史学界最重视的问题之一。他们认为,慕尼黑会议是西方绥靖主义者和法西斯侵略者勾结的顶峰,也是二战爆发的重要里程碑。迄今为止,苏联单独或者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合作,就慕尼黑会议已发表了三部文件集。近年来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在揭露英法政府和贝奈斯政府的同时,苏联政府以事实驳斥了西方国家所谓苏联在慕尼黑会议前并无诚意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种种说法。在伊瓦辛的《苏联外交简史》中只举出两件事实,即李维诺夫在国联的正式声明,以及斯大林托哥特瓦尔德带的口信。(16)在《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中,增加了波爵姆金对费林格的声明,加里宁的四月讲话,苏联政府九月声明。9 月苏联政府通知法国,30个步兵师和骑兵师已经移至西部边界,空军和坦克也处于充分战备状态。(17)《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更详细地叙述了苏联在德国合并奥地利后对捷克斯洛伐克命运的关注。除增加李维诺夫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李维诺夫在日内瓦与庞纳的会晤外,还介绍了9月苏联向英法提出的紧急措施,苏联与波兰和罗马尼亚关于假道问题的谈判,以及罗马尼亚政府的答复。(18)这一切说明苏联不仅有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诚意,而且有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能力和手段。 著名苏联史学家П·А·日林指出:“极其重要的是深入研究二战前的历史问题,特别是研究充满重大事件和帝国主义政治外交行动的最后几个月。”(19)近年来出版的文件集和专著确实体现了这一精神,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容是1939年英法苏莫斯科谈判。苏联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不仅引用苏方公布的大量材料,论证苏联如何竭尽全力,愿同英法结成同盟挽救和平,而且引证了英国新解密的文件,说明张伯论内阁如何冥顽不灵,绥靖主义者由于仇视苏联,拒绝建立英法苏反法西斯同盟。苏联到1939年8月中旬发现,英法苏谈判不可能取得成功, 才开始考虑德国提出的建议,最后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0) (待续) 注释: ①《论闪击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军事思想》,1955年,第2期。 ②《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和党史研究的任务》,《历史问题》,1956年,第3期。 ③《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第10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 ④见《现阶段苏联历史科学》,《历史问题》,1973年,第5期。《近现代史的总结和研究任务》,《近现代史》,1973年,第4期。 ⑤《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与现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近现代史》,1962年,第1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年)》,第1卷,第47-5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⑦《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下卷,第442页。 ⑧见捷尔普霍夫斯基的文章及其他人的文章。《伟大卫国战争史论文集》,1955年,第25页。 ⑨见《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共产党人》,1958年,第5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世界马克思主义评论》,1959年,第9期。《伟大卫国战争史》,第1卷,导言。等等。 ⑩同⑥,第8-9页,“主编委员会导言”。 (11)伊·费·伊瓦辛:《苏联外交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第189页-191页。 (12)《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第1卷,第354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 (13)《外交史》,第3卷,第80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 (14)同⑥,第536-548页。 (15)《在大考验面前》,莫斯科,政治文献出版社,1981年,俄文版,第12页。 (16)同(11),第232页。 (17)同(12),第445页,第458页。 (18)同⑥,第2卷,第164-180页。 (19)转引自А。Д。契克瓦伊泽:《二战前夕的英国内阁》,第比利斯,1976年,俄文版,第10页。 (20)В。Я。西波尔斯:《苏联为和平与安全而进行的斗争(1933-1939年)》,莫斯科,1974年,俄文版,第335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