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是法国败降的重要原因之二 国家的统一,内部的团结,政局的稳定,是一个国家不可战胜的基本保证。然而,进入二十世纪的法国,却一直陷入严重的政治混乱之中,这给法国国家和民族带来了致命的弱点。特别是在三十年代,法国政局不稳和政策混乱对法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影响甚大。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就竭尽全力把德国拖入战争轨道。但是,法西斯德国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打败法国、称霸欧洲的信心和力量的。迄今为止的东、西方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在德国羽毛尚未丰满,还在一步步试探性向外扩张的时候,只要英、法、特别是法国采取果断强硬措施,是完全可以制止或推迟战争的。但恰恰就在这些关键性的时刻,法国政府由于内部更迭、混乱和矛盾,而失去了一次次挫败德国的机会。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德国派军队重新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这一行动公开破坏了凡尔赛和约和罗加诺公约。本来,由于德国的违约行为,法国是有权根据条约规定采取军事行动的。莱茵河对岸的法国军队也拥有巨大的优势;可将入侵的德国军队轻而易举的“吃掉”。但法国政府此时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1936年1月22日,赖伐尔内阁垮台。接着是阿尔贝·萨罗组阁。萨罗的组阁,完全是为了暂时应付一下局面。因这时距离4月份的法国大选只有两个多月了。要求这样一个过渡内阁作出强有力反应是困难的,更何况这个内阁当时不过是处于半瘫痪状态(12)。尽管这样,萨罗还是征求了法军总参谋长甘末林将军的意见,询问他可否采取军事行动。甘末林回答得很干脆:“采取这样的行动需要下全国总动员令,但在法国目前的分裂状态和即将大选的情况下,他们是不敢下此命令的。”(13)就这样,法国错过了一次制止法西斯德国侵略扩张的机会。进军莱茵非军事区的成功,使德国彻底摧毁了凡尔赛和约的精神,更使希特勒了解了英、法政府的软弱。正如西方人士所称的那样:“法国让希特勒不发一枪就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仗。”(14) 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后,希特勒又迈出了吞并奥地利的步伐。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对奥地利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辞职,并任命法西斯分子英夸特为总理。这一要求如得不到圆满解决,二十万德军将在同日十九时半开进奥地利。在这危机关头,奥地利政府试图请求英国支援,但遭断然拒绝。转而请求法国支援。但这时的法国却正处在没有政府的状态。3月10 日旭丹总理和他的激进社会党内阁因社会党人的反对而辞职了。所以当奥地利政府3月11 日接到最后通牒的关键性日子里,法国一整天都没有人采取什么行动。两天之后,也就是3月13日,德军早已开进奥地利,德奥合并公开宣布后,勃鲁姆才出来组阁。勃鲁姆本来准备组织一个包括法国各主要党派的联合内阁,以应付紧张的国际形势。但共产党声明:这样的政府“不符合人民期望”;而大垄断财阀控制的右翼党派也宣称:对于“实施人民阵线的政纲不感任何兴趣”。勃鲁姆只好再次组成新的人民阵线政府。但这时的人民阵线,由于勃鲁姆在1937年宣布暂缓执行人民阵线纲领而四分五裂,濒临瓦解。所以勃鲁姆政府对内政和外交问题,既不能主动,又不能决断,对国际形势更无左右的力量。只好发表一纸空文了事(15)。 德国血不染刃地吞并奥地利一事,是对凡尔赛和约中不准德奥合并的重要条款的粗暴践踏。在中南欧有重大利益,又是国联主要成员国的法国,则再次由于政府内部混乱而失掉了制止德国的机会。而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使其领土扩大了17%,人口增加了10%,奥地利的经济全部纳入了德国的军事轨道。并使法国的小协约国伙伴捷克斯洛伐克处于三面夹攻之中,这又使法国的战略地位受到了很大损害。所以应当说,这是希特勒不发一枪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仗。 希特勒德国吞并奥地利才两个月,又将其入侵矛头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法国同捷克斯洛伐克订有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受到侵略时,另一方马上进行援助。那么,法国政府如何对待德国对捷的战争叫嚣呢?很幸运的是,法国政府这时没有发生“倒阁”事件。但是,随着德国威胁的日益增加,法国政府内部主战派和绥靖派之间的斗争却越来越激烈了。1938年9月12日, 德国方面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捷克军队在六小时之内撤出苏台德区。并警告说,捷政府一旦不接受最后通牒,就将爆发战争。十分明显,摆在法国政府面前的决择是一清二楚的。如果它不重申对捷的义务,希特勒就会立即吞掉苏台德区。但如重申对捷义务,就可能会把法国卷入到一场战争中去。法国内阁整天连续开会,争论得很激烈。主张抵抗的人物(如雷诺、芒代尔等)全力呼吁法国现在应当挺身而出,反对德国提出的进一步要求,这不仅是为了捷克,而且也是为了它自己。而且现在采取坚决的立场,总有可能一劳永逸地避免战争。但如果抛弃捷克斯洛伐克,那么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整个安全体系就要完全崩溃。内阁中绥靖信徒也很多,如外交部长庞纳等人。他们还得到了内阁外的强有力支持。9月16日, 前总理佛兰亭在《标准晚报》的专栏里向英国公众保证:“法国为了拯救和平将拒绝进行战争。”在内阁会议上,一些绥靖信徒也拼命地宣传,希特勒不会被一条联合战线所吓倒,法国不值得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去冒战争的风险……当然,最后在法国究竟应否履行对捷条约义务这一关键性问题上,内阁仍然陷入分裂状态,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内阁总理达拉第也是一个绥靖分子,他虽然清楚地晓得法国抛弃捷克斯洛伐克所带来的后果,但他更担心法国的军队经不起德军力量的冲击。最后,达拉第选择了投降的道路,而内阁中的分歧争论成了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借口。 8月13日晚, 达拉第召见英驻法大使埃立克·菲普斯谈了法国内阁白天争论的情况,并让他把达拉第自己的意思向英国转达。埃立克把这些话转告了伦敦,说法国内阁中发生的分歧,内阁成员中大多数赞成抛弃捷克斯洛仗克。法国政府的这一软弱的含糊态度,更促成了张伯伦的伯希特斯加登之行。 当然,这以后的慕尼黑协定及其协定的后果是众所周知了。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为法国在二战中的失败,奠定了难以改变的基础。在协定之前,德国的战略形势并不十分乐观,因为多方面的战线使它的兵力不能集中。但协定一签字,一夜之间,法国就抛弃了捷克。这不但毁灭了捷克,而且毁了法国自己,毁了法国十多年来苦心建立的集体安全体系。这使德国的战略地位决定性的好转了。这样,法国的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