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狄克派寺院(3)
本尼狄克寺院对西欧社会结构的影响 本尼狄克派寺院的崛起,改变了欧洲原有的阶级结构,由于寺院势力的急剧膨胀,出现了一个新的封建主阶层,即寺院封建主。他们一般由寺院主持及上层管理者组成。这些人不少就是原来的贵族地主,例如本尼狄克其人就是意大利的一个贵族大地主。有相当部分则出身贵族地主家庭,由于欧洲长子继承制的传统,那些丧失继承资格的贵族子弟就转而投向寺院以谋发展。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农奴阶层,即寺院下层修道僧。他们一般由进入寺院的奴隶、隶农和破产自由民组成。此外,不少法兰克农民苦于战乱和掠夺,也被迫托庇于寺院,并在数代之后逐渐丧失人身自由,沦为寺院农奴。恩格斯曾引用法国一个寺院主持伊尔米农所编的圣热尔门·德·普雷寺院(当时位于巴黎附近,后随巴黎市区的扩展,现已并入市区内。)的地产登记册证明:这个寺院在查理曼时,住有二千七百八十八户人家。其中二千零八十户是隶农,三十五户是半农奴,二百二十户是奴隶,只有八户是自由的佃农。(17)寺院封建主阶层和寺院农奴阶层的出现,虽然在本质上仍然不过是庄园封建主和庄园农奴这种阶级关系的补充,但两者毕竟存在着若干方面的差异,这就使欧洲地区原有的阶级结构复杂化了。同时,这种阶级结构的复杂化还加强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提高了教权的地位,孕育了后来长时期的政教矛盾和斗争。正因为这样,所以本尼狄克派寺院的急剧发展,逐渐使王权的利益受到威胁。为了不敢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查理曼统治后期曾对寺院的进一步发展作了不少限制,并没收过一批寺院地产,搞了一次“教产还俗”运动。他还经常委派亲信去担任寺院主持以强化对本尼狄克派寺院的控制。(18)世俗贵族同样不愿看到寺院势力的过分发展,所以抢占寺院地产,劫掠寺院财物的事件间有发生。但总体而论,这一时期寺院的力量还不及后来那么强大,基本上是在王权之下进行活动,因此政教矛盾尚未激化,处于潜伏和酝酿阶段。 应该如何评价本尼狄克派寺院对欧洲政治格局造成的深远影响,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需要结合寺院以后几个发展阶段的历史来综合考察,才能看得比较清楚。概括地说,由于寺院势力的膨胀而促成的教权上升,君权失堕局面,使教会、国王、贵族三股力量间形成某种均势关系,有助于欧洲政治不流于东方式的绝对专制;有助于维护一定程度的学术自由;也有助于欧洲议会制的逐渐形成。最后,教会的世界主义还起到某种调节整个封建割据下的欧洲社会的作用。这正如马克思剖析中世纪欧洲历史时所指出的:“所谓基督教国家,就是不完备的国家,基督教则是它的不完备性的补充和神圣化。”(19) 注释: ①④(12)(13)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1963年版上册180页,182页,182页,183页。 ②《旧约》诗篇第二十二篇6节,见《新旧约全书》香港1979年版779页。 ③⑤⑧(18)杨真:《基督教史纲》(上)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42页,143页,149页,155页。 ⑥《剑桥中世纪史》第二卷147页。 ⑦《查理大帝传》商务1979年版第96页。 ⑨⑩(17)(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73页,151页,150页; 第一卷第119页。 (11)(19)《马恩全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十九卷362页。 (14)(15)转引自汤普逊前引书下册302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