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以后,欧洲城市化开始扩展到郊区,铁路、公路、运河已将大部分农村定居点连接起来,乘火车旅游、到海边度假成为农村工人的一种风气。但随后爆发的一战、二战,导致经济衰退、人员和财产伤亡。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了涵盖农村的福利保障制度,消除了社会保障政策中农工、城乡的差别,欧洲农村社会向城市的人口外流到达历史的拐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就业机会的饱和、城市节奏的加速和住房负担的加重,越来越多的人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由,向农村迁移。欧洲发达工业国家的城市化进入向农村、郊区迁移的所谓后工业时代的新城镇发展阶段。 总的来看,15-18世纪中期的农业革命为原工业化提供了资本、劳动力、原料等条件,而原工业化则面向市场生产,将剩余劳动力吸纳到手工业和工业生产上,从而改变了欧洲农村的经济性质,农民的生活水平初步有所提高。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对社会关系的极大改造,同时也是城市及城市生活出现的基本动力和源泉。大量新城市的出现,既是对工业体系之生产、服务、居住、消费过程的集聚,同时也塑造出一种包括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市政、教育等社会制度在内的新生活方式。这些都影响到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后,由农村与城市两种属性相融合而出现的新城镇,成为解决欧洲“大城市病”的良药妙方,亦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此时欧洲城乡生活水平已基本无差别,甚至就环境而言,城市还有被农村反超的趋势。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