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邪马臺地望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陈连庆 参加讨论


    关於《倭人传》的研究,日本学者下了很大功夫。古代的姑且不谈,就是从新井白石,本屋宣长算起,到现在已有二百几十年。围绕邪马台的地望问题,由于对本文的解释不同,划分为九州和大和说两派,各持一说,相持不下。从文献上、考古上、社会发展上、各个角度反复地进行讨论,虽然还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已澄清了许多问题,抓到问题的症结,为今后的解决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通观九州大和两说,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在方向方面,大和说有弱点;在踞离方面,九州说有弱点。但是,方向方面的弱点,可以排除,而踞离方面的弱点,则是致命的弱点,是无法讲通的。
    《魏志·倭人传》全篇两千字左右,自带方以至末卢国、距离、地望大体清楚,伊都国和奴国,也没有什么争论。关键的字句是:
    “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
    这几句话,总共不到三十个字,而几十册的专著,几百篇的论文。也没有把它完全讲清楚。我坚信,讲解这篇文章,首先要忠实原文,不要挟有任何成见,这样也可以揣测作者的原意。作者对侨国有一定地了解,但他也有弄不清楚,乃至错误的地方。凡是他说的对的地方要加以肯定,凡是他说错的地方也决不可以盲从。
    我认为邪马台,应在大和地方。其理由大致如下:
    首先,根据里程计算,邪马台和末卢国、伊都国、奴国等,不可能在同一岛屿上。《倭人传》记在末户国上陆以后,“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东南至奴国百里,……东行至不弥国百里”,也就是说自末卢国到不弥国,全部都是陆路。由不弥国到投马国,才有大段的水路。这就是说,末卢国、伊都国、奴国、不弥国都在一个岛上,而投马国、邪马台和末卢……不弥等国决不可能共处于一个岛屿之上。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主张九州说的学者千方百计缩短道路的距离,出现了许许多多假说。原本的水行十日,陆行一月。白鸟库吉氏,把陆行一月改为陆行一日,一下子就缩短了二十九天。榎一雄氏又创为放射线说,把连续旅行,累计得来的数字,一律认为是由伊都到该地的直接踞离。关於白鸟氏的说法,内藤虎次郎已经驳正。关于榎氏的说法,我认为《太平御览》卷782所引《魏志》,仍然是有力的反证。引文云:
    “又东南至奴国百里,……又东行百里至不弥国,……又南水行二十日至于投马国,又南水行十日,陆行一月,至邪马臺国”。
    四个又字足以说明伊都以下是连续的旅行,谈不到什么放射线的问题。不弥国是一个沿海的港口,由末卢国到不弥国只是为了通过九州。按照九州说,水行二十日,水行十日只是围绕九州兜圈子。在不弥国的位置上,显得举棋不定。(本居宣长以为在九州的宇美町,白鸟库吉、桥本增吉以为在太宰府附近。主张畿内说的笠井新也以为在津屋崎附近。)在投马的位置上,也有很大分歧。(本屋宣长以下多数认为在日向的西部,吉田东伍以为在萨摩,还有人以为在肥后的托麻郡)。这样,把投马的位置比定在九州中部以南,只好把邪马台国比定在摩萨、大隅一带,于是出现后进的九州南端统治先进的九州北部的现象。另外九州论者不少人把邪马台国比定为竺后山门郡,或肥后菊池郡,于是只好向福岗地方、筑后南部、肥后北部寻找投马的位置(如太田亮的八女市说)陆路的直线踞离本来很近,却一直绕着海岸线转来转去,这就很难说通。有的学者一面设法缩短日数,一面强调《倭人传》的夸张、失误,而对于投马国的位置却避开不谈,这应该是九州说的弱点。
    其次,九州说坚持“南水行二十日至於投马国,南水行十日,陆行一月至邪马台国”的南字不放。把女王国的统治范围,压缩到九州一隅。没有想到,当时倭人国的三大政治力量,在邪马台国有号令全国的女王卑弥呼,在伊都国有特置的大率,在女王国之南有不属女王的狗奴国。狗奴国是与女王国对等的国家,关于它,大家没有什么争议。关於大率问题,议论还没有统一。按汉魏之际,称呼中国周边少数民族的酋长,多用渠帅(如南蛮、西南夷,东沃沮、弁辰皆有此称)、大帅(鲜卑)诸称。率与帅通,大率即大帅。《魏志·东夷传注》引《魏书》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泼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皆为大帅,而制属檀石槐。”倭人的大率和鲜卑的大帅,约略相同,他们都是部落酋长。在由部落联盟向原始国家转化过程中,形成为地方主要势力。由他们的拥戴,出现了以檀石槐为首的部落联盟。而檀石槐死后,诸大人遂世相袭。确立了父系的继承。而倭人国,虽说“国皆有王,世世传统”,而由卑弥呼到壹与,都是女王,可见还没有由母系走到父系,尽管他们和带方郡有甚深的关系,但是这里的大率决不是带方郡的代理人。汉魏之际,管理少数民族的专职官吏,有护匈奴中郎将、护乌桓中郎将,度辽将军、护羌校尉,西域都护、长史等等,但没有什么大率。属於少数民族的职官,有王、侯、君、长诸称,从它的系统来看,有胡、汉两大系统。但如大人、酋豪、耆老、耆帅、渠帅、大帅、精夫只是氏族首长的别名,而不是什么官吏。(予别有考,这里不多涉及。)由《魏志·倭人传》来看,当时的女王国,中央已有较大的力量。“自女王国以北,特置一大率,检查诸国。”而且设有大倭於各地,监督各市场的交易。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各国进行控制。这个在伊都国设置的大率,实即后来太宰府的前身。《旧唐书·倭国传》云:“其王姓阿每氏,置一大率,检查诸国,皆畏附之。”《旧唐书》的大率与《魏志》的大率,应该有渊源关系,一定要前后连贯起来看。九州论者,把大率、女王、狗奴国,都压缩到九州一块地方,不仅不好安排,而且把女王国比较有力的统治权缩小到若有若无的地步。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第三,大和说的弱点,是方向上有问题。明明是东,《倭人传》一律说成南。最后它还说自女王国以北云云,其南有狗奴国云云。南北等字,确是《魏志》原文,没有传写上的鲁鱼、帝虎问题。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认为还是应该从《倭人传》本身加以解决。在《倭人传》上,首先从文身的习俗谈起,论述吴越等地与倭国有同样的习俗,得出“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的结论。其次,又从服装、动植物、武器等方面,与海南岛互相比较,得出“所有无与儋耳、朱崖同”的结论。这就可以看出《倭人传》的作者,或者可以说是曹魏的使者对于倭人国方向的错觉,导致了这种错误结论。日本学者贺信夫氏,指出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成书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解释倭人国的方位,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个图上颠倒了日本的方位,把九州画在北面,本州画在南面,整个日本列岛由北向南延伸,其位置恰好在会稽(浙江)东冶(福建)之东。日本学者把这个图上溯到贾耽、裴秀,虽然尚待论证,可是他们说:《倭人传》的作者根据倭国由北向南延伸的已有知识,记录邪马臺的方位,实际不是往南走,把南读作东方才是对的。邪马台国的所在地,是畿内的大和。日本学者的这个结论是不错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