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本文是她在印度著名史学家罗米拉·塔帕尔教授指导下用英文写的一篇论文,由她寄交本刊发表(由凌静同志翻译)。 本文中有若干名词颇为重要,作者为行文方便起见,未及详加解释,现据塔帕尔的历史观点,就文中七个有关社会形态和社会阶级的词汇,略作解释如下(括弧内前为译音,后为译意): (1)JANAPADA(贾纳帕达;部落地区)。印度的国家(State)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8—6世纪的“十六个MAHAJANAPADA”,我国旧著惯称“十六国”。实际上“贾纳帕达”是国家形成前的体制。它多半是大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势力范围,但还没有发展成国家的体制。它指的是地区,英译teritory,但不是“领土”的意思,而是“地区”的意思。(2)GAHAPATI(加哈帕蒂[古音:伽诃波帝];农业主)。字源是“户主”,英译house-holder。原来的部落社会是以氏族为中心,后来发展到以“家庭”或“户”为社会经济单位。这是奴隶制早期的新兴事物,所以用“户主”来称呼这个新兴阶级。新兴奴隶制国家以农业为基础。加哈帕蒂主要是使用奴隶和佣工经营农业,也兼营商业。他们既有土地又有货币,是印度古代最早出现的奴隶主阶级。“加哈帕蒂”、“农业主”与“户主”是同义语,所以本文往往互相代用。(3)SETTHI(塞蒂:钱业主)是商人阶级。他们掌握大量钱币,专门经营商业和运输,拥有奴隶劳动,也是奴隶主阶级。(4)GAHAPATI-SETTHI(加哈帕蒂—塞蒂;农业主—钱业主)是包括农业主和钱业主在内的整个奴隶主阶级的总称。印度史学界喜用复合词表示一个整体概念,如VARNA-JATI(瓦尔纳—贾蒂)表示整个种姓制。本文GANA—SANGHA(加纳—桑加)也是如此。(5)GANA(加纳:部落)相比较原始的部落。(6)SANGHA(桑加:会议制)旧称“共和制”、“寡头制”。这种制度还是国家的原型体制,还没有真正成为国家。这是几个部落集合在一起组成的部落联盟,各部落的首脑以君王身份成为部落联盟会议的成员。这是指发展得比较接近国家的部落。(7)GANA—SANGHA(加纳—桑加;国家原型体制)是从最原始的到最发达的一切部落的总称,指没有发展到真正的国家的一切体制。——编者 ②戈登·V·蔡尔德:《城市变革》,载《城镇计划杂志》,第21卷,第3—17页,利物浦,1950年。 ③罗伯特·麦科米克·亚当斯:《城市社会的进化: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和西班牙时期以前的墨西哥》,芝加哥奥尔戴因出版社。 ④A·高什:《印度历史早期的城市》,西姆拉印度高级研究所,第20页。 ⑤K·迪利普·查克拉巴尔蒂:《城市变革概念与印度》,载《城市理论》第6期第27—36A页,新德里印度考古学会,1972—73年。 ⑥克里希纳·德瓦评迪利普·K·查克拉巴尔蒂著《城市变革概念与印度》,载《城市理论》第6期第33—34页,1972—73年。 ⑦A·高什和B·K·塔帕尔评迪利普·K·查克拉巴尔蒂著《城市变概念与印度》,载《城市理论》第6期第34—35页和35—36A页。 ⑧迪利普·K·查克拉巴尔蒂:《城市变革概念与印度》,1972—73年,见前注。 ⑨M·S·马特:《恒河流域的早期城堡》,载《城市理论》,1969—70年第3期第58—69页。 ⑩A·高什:《印度历史早期的城市》,第65页,见前注。 (11)纳伦德拉·瓦格尔:《佛陀时期的社会》,孟买大众出版社,1966年。 (12)S·P·古普塔:《北方黑色磨光陶和冲压钱币的碳14测定》,载A·K·纳拉因、拉兰吉·戈帕尔编:《冲压钱币年代讨论会论文集》,瓦拉纳西,巴纳拉斯印度教大学出版。 (13)K·K·辛哈:《早期考桑比的地层与年代》,载A ·高什编:《碳素测定与印度考古学》,孟买,1972年,第231—235页,孟买塔塔基础研究所出版。 (14)G·R·夏尔马:《考桑比的考古发掘(1949—50)》,德里出版。 (15)D·D·高善必:《古代印度文化与文明历史大纲》,德里维卡斯出版社出版。 (16)《律藏·大品》Ⅵ,34;《东方圣书》第17卷,第121—122页。 (17)《律藏·大品》Ⅷ,1;《东方圣书》第17卷,第17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