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4)
总之,马丁·路德前期的激进,是在诸侯的支持下进行的,是世俗封建主和教会封建主矛盾的反映;后期的右转是德国市民阶级软弱的表现。“多数城市倾向温和的改良了;低级贵族参加温和的改良的越来越多,一部分诸侯也附和了,另一部分诸侯还动摇着。所以温和的改良必获成就,可以说已有保证,至少在德国大部份地区是如此”,(34)“资产阶级只要稍微取得一点点胜利之后,就要利用合法的前进来在革命的风波和复辟的风波之间极力顺风转舵(35)”,所以这是阶级的局限性。根据当时的德国经济情况,农工商的发展不及同时期的英法,“使德国统一为一个民族国家,没有任何可能(36)”,同时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随着农民战争的结果更加甚与加强,要象英法那样强化王权,也没有可能,“只可能有局部的和省区的中央集权化(37)”。马丁·路德后期的右转也是德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如果不把一切反罗马教廷的力量团结起来,怎么能期望于民族的矛盾的解决呢?马丁·路德的行动还是符合于德国历史的实际情况的。所以我说马丁·路德的历史地位是应该肯定的。 注释: ①北师大《史学选译》第三期P.23(9)《路德的告密信》。 ②东德《历史科学杂志》1981年10号《论马丁·路德提纲——纪念诞辰500周年》,转引自《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5期。 ③《马恩全集》第廿一卷《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P.457。 ④《马恩全集》第七卷《德国农民战争》P.386。 ⑤同上P.387。 ⑥同上,第35卷,P.124。《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1882.12.16. ⑦同上,第37卷,P.267,《恩格斯致卡·考茨基的信》1889.9.15. ⑧同上,第七卷,《德国农民战争》P.397。 ⑨同上,P.400。 ⑩同上,P.401。 (11)《马思选集》第一卷,P.10,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2)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P.337,《路德的95条论纲》第36条。 (13)同上,第89条。 (14)同上,第28条。 (15)同上,第45条。 (16)同上,第81条。 (17)同上,第82条。 (18)同上,P. 339,《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19)《马恩全集》第七卷《德国农民战争》P.406—407。 (20)朱寰《世界中古史》P.573。 (21)美G·E穆尔《基督教简史》P.220。 (22)施奈德《德国史文献》P74,转引自朱寰《世界中古史》P574,P575。 (23)(24)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P341。 (25)(26)《马恩全集》第廿一卷《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P.453。 (27)《马恩全集》第七卷《德国农民战争》P480。 (28)《马恩选集》第三卷《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P.390。 (29)杨真《基督教史纲》P.333。 (30)《马恩全集》第七卷《德国农民战争》P.406。 (31)同上。 (32)同上,P.410。 (33)《马恩全集》第廿一卷《关于“农民战争”》P.459。 (34)(35)同上,第七卷《德国农民战争》P408。 (36)(37)同上,P.480。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