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南亚与亚细亚生产方式(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亚译丛》 哈桑·N·加德热 参加讨论

这样,便出现了一种适应封建经济制度的阶级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逐渐成熟。上层种姓之中,也产生了一个土地占有贵族。从那时起,他们便成了以后所有的统治和征服者都必须与之打交道的人。被当作上层种姓共有奴隶看待的首陀罗逐渐转变成农民。中间阶层将强制劳动扩大到所有被压迫阶级,这样便使农民的生活条件恶化。今日的“贝加”制度(即佃户为地主无偿劳动,或将一定比例的收成交给地主)和债务束缚,就是这种封建主义的特征。然而,村社的自给自足性似乎还没有遭到破坏。因为农民的绝大部分需要可以通过互相帮助来满足,而无须货币。村社对工具和手工产品的需要不仅可以由下层种姓的工匠来满足,而且,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印度村社时所做的经典性评述所描写的那样,每一个家庭也可产生部分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如棉纱、布匹。
    应该指出,许多论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作者目前仍然坚持认为,封建主义一词不能用来表达英国征服前南亚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是在英国征服后,在出现了永久的土地占有权时,也不能用封建主义一词(12)其理由是,马克思的多线性社会变化图式并不能证明欧洲以外存在着封建主义。曾经广泛地阅读了马克思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著作的M·索尔,在最近发表的一部论述这一问题的书中,概略地叙述了马克思在他的《大纲》中全面发展了的多线性历史发展图式,并总结如下:(13)
    根据这一图式,只有封建主义可以通过其内部矛盾而直接进入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兴起只是一种欧洲现象,亚洲并不存在。另一方面,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非发展型的,只有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才有可能进入生产力发展的高一级阶段。
    {K514501.JPG}
    那么,为什么有一些东方史学家一直用封建主义的概念来看待他们自己的历史呢?索尔在她的著作中有一处提到,这主要是由于“东方民族主义情绪兴起的缘故。”她认为,“非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采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模式,给予其极积的,而不是消极的评价,将其做为另一种,不同于欧洲的,进入工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方式,而是将欧洲的模式硬套在他们自己的历史上。他们认为,如果在欧洲,阶级斗争是实现人们所盼望的社会主义变革的原动力,那么在亚洲,也应该有相应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形式”。(14)
    这种说法并不确切,至少从南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他们最近的著作来看是不对的。索尔在她的著作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要对南亚历史的各个时代进行阶级评价就不能用一个完全没有结果的概念——亚细亚产生式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模式中所用的南亚历史的实际材料,最晚的也是从早期中央集权制国家到公元前二世纪时期。而从第二到第十三世纪出现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关系类型,其特点更象封建生产方式。不过,历史地看,在印度的许多地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成份在不同的复合体中一直残存到当代。(15)
    从13世纪起,在苏丹王和莫卧儿统治下,阿克巴帝国各个朝代的中央政府做出多方努力来摧毁中间阶层和地方领主的势力,以便由一个国家官僚机构来直接获取农民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这些措施的努力总是短命的,并受到穆斯林法律中偏激条款的限制。总的来讲,莫卧儿人在废除土地世袭权力方面确实取得了成功,但他们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去征服首领和领主们的复兴,直到帝国垮台。
    总之,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当南亚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时,各地的变化并不都是一致的。一种生产方式向另外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也不是彻底的。旧的生产方式的成份往往残存在新的生产方式之中。有分析地使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以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概念,就得揭露新旧矛盾。如果这些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有助于揭露某一特定的社会——经济体中的矛盾,我们将毫不犹豫地、虚心地、并以自我纠正的科学传统来接受这一概念。
    译自《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通讯》1979年第3期
    注释:
    ①见高善必的《古代印度的文化与文明》第72—165页。
    ②见高善必的《印度史研究引言》第215页。
    ③见L、克拉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卡尔·马克思著作中的资料来源,理论发展和观点批判》一书原文第292页。
    ④见R·撒帕尔的《印度史》第一卷第76—77页。
    ⑤见高善必的《古代印度的文化与文明》。应该指出,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社会的种姓分划一事。不过,大都是在谈社会分工时提到的。
    ⑥同上,第86页。
    ⑦高善必上引书,第125页
    ⑧高善必《印度史研究引言》一书原文第206页。
    ⑨近年来一些发表和末发表的研究表明“阿加拉哈拉”可以追溯到孔雀帝国时期,很可能当时已相当普遍。不过,在评价“亚细亚封建主义”时,笈多王朝时期的“阿加拉哈拉”的内容更重要。孔雀王朝的受益者更是彻底地受国王的支配,他们对君主的忠诚受到军队中密探的严密监视。因而他们并没有发展成独立的封建贵族。没有强大的财产权力,同耕作者之间也没有密切的经济关系和个人关系。
    ⑩详见上述撒帕尔的著作。
    (11)撒帕尔上引书。
    (12)例如R·米克赫吉的《东印度公司的兴衰》
    (13)M·索尔:《马克思主义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第207页
    (14)M·索尔上引书,第76页。
    (15)例如南印度的泰米尔纳德的农村公社。见K·G·阿贝尔的《古印度的亲属关系和生产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