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岛国地理文化与日本近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关系(3)
其次,日本国民的开放性,也因为其独处远东的地理位置,日本明治之前几乎没有对外战争的记录,在二战前也不曾有被异族占领的印象,所以其国民对外来文明,能够站在从容挑选的基点上,这当然助长了其国民的开放性。而不似我国沦为半殖民地、自信心大亏,被列强送来的东西弄怕了,见“洋”变色、生恐被“洋”奴化,结果滋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封闭性。 此外,由于日本文化没有自发产生完备的体系,显得较为原始而不成熟、与外来文化比较、后者优越性醒目且突出,而前者因不完备而少有抵抗力。这使得对外文化来的吸收少有阻碍,对日本文化的更新改造也相对容易。结果,每次引入外来文明都使日本前进一大步,形成推进自身优化的开放性。 由于上述原因,使日本文化显露了一种不拘对象,唯先进为师的不断更新自我的机制,这与其危机意识及全民一致的思维、行为方式一道,很容易释放出促使日本全民族踊跃学习外国先进文化、技术的能量。故在大化时代,大批学子西入长安、学文习礼、研修政治、归则带去华夏文明,用以革故鼎新,使日本文明产生突发性飞跃。在明治时代、又有众多志士西游列国,探求政治、法律、教育制度,吸取科学、军事技术,在多方比较后,择优引入。这种全方位开放姿态、使日本又一次达到焕然一新的境界,再次由落后快步进入强国之林。 这种开放性,经久不衰,已成为善于竭诚学习先进的一种日本民族求实精神的重要特征。这里,虔心真诚的态度至关重要。在明治时期日本一所普通的学校已有令美国学者惊讶的丰富的西方书籍、而在洋务运动搞了多年的中国、直到甲午战争时,堂堂的北京书铺竟找不到一张世界地图,这鲜明的对比,曾使梁启超大为慨叹,由此也可见日本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而言其真诚,则可从其民族的不耻于学的行动中见到。二战后,美军占领日本,英语书顿时在日本成为畅销书,这同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描述多么不同,但由此说日本人不爱国,显然与其强烈的民族意识不相符,恐怕只能从日本人的开放性传统性格和师敌之长以制敌的更为奏效的爱国方式中去寻求答案了。事实上,日本正是这样再度崛起,运用英语工具,向全世界推销其产品的。 也正是由于有这种开放性,使日本在创建近代工业和经济起飞时,大胆聘用外籍专家,积极引进西方生产技术,管理方式和经济学说,推动日本经济迅速增长,在具体产品开发上,日本企业也是千方百计猎取他人之长,如本田摩托,即集各国名牌摩托之长,加上日本精密技术、优化推出,成为第一流产品。这种方式在其诸多产品领域均可见、以致有人说:日本人创造发明不多,而借鉴应用能力无可匹敌。这使其生产技术日益更新,而经济增长势态也突飞猛进。至今日本也并非只是仿效他人,日本业已成为技术出口大国,其通力研究第五代计算机也可说明,日本人早已今非昔比,只是其开放性依然如故。使松下公司名震天下的松下幸之助在其经营术为各国研究之时,他仍以86岁的高龄,去美国工作一年,以便学习。这种不倦于学的开放性,可说是其传统的延续。也可做为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注脚。 上面从危机意识、劳作传统、群体主义和开放性四方面探讨了日本岛国地理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需加说明的是,这种作用不是简单直接的,也不是唯一的。限于篇幅,本文未涉及家族化社会,武士阶层等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仅可说,岛国地理文化构成了日本文化的底色,这必然要对日本民族的性格心理的形成,对日本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作用。尽管现代化的实现使地理环境的局限早已失败,时过境迁也使地理文化这重底色淡化,但毕竟有其痕迹。它至令显露着与新添色彩混合生色的作用。当代日本文化虽已加入大量新的因素,但仍不失其东方文明之特色,也正是这一点使日本化道路,日本式管理成为有别于欧美的被研究的模式。 本文之所以致力对日本岛国地理文化的探讨,是想说明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借鉴的显然只有更新我们的文化素质。只要我们能真正地建立“球籍”问题的危机感,只要我们重新弘扬中华民族的勤劳传统,只要我们能够有效地防止“内耗”只要我们能摈弃盲目自大和自卑,也象邻国日本人那样开放地、真诚地以先进为师,则我们经过改良的文化土壤必能使中国经济成长为参天茂盛的大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