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瑞士立国及中立溯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刘文立 参加讨论


    据考证,中立一词(Neutralit{K5EB01.JPG},neutralité)首次面世于1536年,此词源出拉丁语,其含义在欧洲各种语言中不难理解。关于中立的观念,在海尔维第国家最古老的文献中是用“静坐不动”(stille sitzen)来表述的。
    如前所述,以1291年“老三州”结盟肇始的瑞士联邦不断扩张疆域,至1513年已拥有13个成员州。但是,这个奠基于各州自主和州际联盟的松散联邦的中央政权甚为孱弱,各成员州有权单独与外国结盟甚至提供雇佣兵,相互争夺属地或结盟区,致使联邦难以实施像同一时期经历百年战争后专制王权渐具雏形的西欧强邦法兰西那样举国一致的强有力的外交政策。1515年,瑞士军队在马里尼昂(Marignan)败于向意大利扩张的法军,更令联邦开拓领土的势头严重受挫。这是该国在中欧角逐中幡然改取收缩态势的一个转折点。
    瑞士联邦是在这个国家内部各种联盟的基础上结成的,而在中世纪晚期,作为整体的联邦和作为联邦成员的各州均因不同局势的制约而与外国签署过各式各样的盟约或协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甚至相互抵触的结盟关系网,所以联邦当局在国际政治中不得不谨慎行事。1511年,瑞士和哈布斯堡王朝缔结“世代结盟”条约,承诺不派遣军队参与针对双方中另一方的战争,瑞士旋又答应阿尔卑斯山各道隘口对哈布斯堡王朝保持开放。但未几瑞士在马里尼昂之战中败于法国,被迫于1516年、1521年和法王弗朗斯瓦一世达成“永久和约”及同盟协定,保证永不向法王开战,绝不让法王的敌人通过瑞士的各道隘口,允许法国在联邦招募雇佣兵等。这样,处于法奥两大争霸强邦觊觎和夹击中的瑞士政治家实施有关条约时就得煞费苦心作出变通,恪守中庸自保。瑞士一些州或一些州组成的集团自行同外国结盟亦令联邦的国防和外交时陷窘困。宗教改革后的1577年,中部5个天主教州不顾法国的反对而与萨瓦公国缔约,10年后又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结盟以促成米兰公国并入哈布斯堡王朝。同一时期,瑞士新教州则同德意志新教地区、信奉新教加尔文宗的荷兰、法国的胡格诺教徒、英格兰的清教徒以及波兰、匈牙利的新教派或直接结盟,或遥相声援。30年战争的浩劫过后,瑞士天主教州和新教州方一致作出决定,今后再不准许任何外国的军队穿越联邦领土,自此上述结盟关系招致的混乱状况才得到显著改善。
    在联邦内部,自16世纪初年起作为正式成员加入瑞士的所有新州均须承诺在发生州际内战时保持中立,不得援助任何一方,应置身事外并着力调解。修道士尼古拉·冯·弗吕(Nikolaus von Flüe)就是一位主张中立、积极斡旋的知名政治家,他的劝戒“不要将你们的篱笆向外推移得太远,不要卷进别人的事务中去”对各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塞尔州更是多次成功地充当过调解者的角色。30年战争期间,联州各州目睹着欧洲列强蜂拥般闯入邻邦德意志并将其视为战场展开厮杀的惨烈场面,而自己凭借中立的盾牌却得以避开这场巨祸。因而不难理解,战后不久瑞士联邦国会即于1674年向欧洲正式庄严宣布:海尔维第国家以中立国行事,不以任何方式参加一般的战争。从18世纪起,列强不再让联邦参与缔结欧洲历次战争后的各项和约,从而事实上承认了这个处于中欧心脏地区的国家的中立政治。当然对瑞士本国来说,必须采取种种手段方能维护自己逐渐形成的独特地位。
    首先,瑞士制定了世人熟知的“武装中立”国策。起初,位于边境的州受到邻邦威胁,即自行设法强化屯戍,其他州驰援与否并无具体规定。鉴于各边境州不能单独确保国家免遭入侵,瑞士在30年战争行将结束时终于在联邦一级建起武装防卫体制。1647年联邦各州缔结维尔(Wyl)防务协定, “旨在捍卫我们的共同体和祖国,维护我们尊贵的祖先以巨大代价赢取的自由”,并于1668年予以修正。根据协定,边境防卫改由联邦负责,为此成立一个各州人数相等的军事委员会,统率一支1.2万人的常备军,并有接见各国使节的外交权限。 联邦拟定成文的军法以规范瑞士官兵的行动举止,有关的准则已具备中立之性质;1688年,协定的范围扩大到瑞士的结盟区和属地。17世纪,联邦军队援引维尔防务协定阻遏过瑞典和法国的进犯。
    其次,瑞士采用了“中立化前沿地带”的策略,这也是海尔维第历代政治家深谋远虑开拓疆域的一个重要手段。从16世纪初年直至18世纪中期,联邦国会以惊人的耐心不断致力于创建一个特殊的保护性系统,即属于政治性防御的“前沿地带”。联邦主政人士恪遵教条般地坚信,假若瑞士邻近地域亦奉行中立政策,则联邦的防线必然向前延伸;如果瑞士周围形成一个严禁任何军事行动的中立化地带,那么海尔维第实体本身不仅受到更好的保护,还能凭藉“自然演进”而扩大幅员。早在1476年,瑞士即通过与哈布斯堡皇帝缔约而将奥地利的城市瓦尔茨胡特(Waldshut)、塞京根(S{K5EB01.JPG}ckingen)、莱茵费尔登(Rheinfelden)和劳芬堡(Laufenburg)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期间,瑞士终得以使上述城市以及康斯坦茨(Konstanz)和弗里克塔尔(Fricktal)中立化。于是,从康斯坦茨穿过布赖斯高(Breisgau)直至巴塞尔的莱茵河上游地区对瑞士北部而言便无战事之虞,形成了一片近乎相连的广阔前沿地带。至于西部,联邦当局早在16世纪初年就在法兰西国王和荷兰女摄政王之间斡旋,使法国的勃艮第公爵领地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弗朗什一孔泰实现了中立化。后来,属于普鲁士国王私人的世袭公国纳沙特尔亦由于瑞士的努力而成为中立区,而与联邦有盟约关系的沃,日内瓦以及萨瓦公爵领地16世纪以来即是瑞士本土安全的掩护地带。不过,18世纪初期联邦欲使南部边陲那片绵长的奥斯塔(Aoste)谷地中立化的企图因为法国的反对而未成功。从结果上看,中立化前沿地带的策略符合瑞士外交的一项古老准则:从本国安全出发,尽可能让自己的领土周围出现一批相互独立的小国,并且力阻它们落入单独的一个强邦之手,从而促进与海尔维第国家生死攸关的中欧强邦均衡的形成。
    这种均势亦为瑞士周边四大国奥、德、法、意(尚未统一)所必需,拿破仑战争之后尤其如此。就瑞士而言,更是希冀利用列强维持中欧均势的共同心态促其通过有关宣言,条约以长期保障本国的中立。因而,1813年反法同盟诸邦作出承认瑞士中立的决定,1815年3月20日参加维也纳会议的8个大国发表关于瑞士中立的声明,同年11月20日巴黎和会上奥地利、法国、英国、普鲁士和俄国(稍后还有葡萄牙)签署关于瑞士中立的宣言,就不是偶然的了。从瑞士联邦立国及其历史传统和欧洲地缘政治的几个角度考察,可以看到这是海尔维第国家中世纪末期以来内政外交演进和中欧强邦均势形成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施瓦本(Schwaben):德意志西南部历史地区,包括今德国的巴登—符滕堡州南部和巴伐利亚州西南部、瑞士东部以及阿尔萨斯等地。
    ②露天会议(Landsgemeinde):通常在瑞士的5座城市阿彭策尔(Appenzell-ville)、洪德维尔(Hundwil)、特罗根(Trogen)萨尔嫩、(Sarnen)和斯坦斯(Stans)举行,在地方长官“兰德曼”主持下由男性成年居民以举手方式议决州政。它导源于中世纪阿尔卑斯山区自由民的组织形式。
    ③吕特利(Rütli),又作格吕特利(Grütli),在乌里州。 为纪念这次历史性结盟,8月1日被定为瑞士联邦国庆节。
    ④威廉·退尔(Guillaume Tell),又译纪尧尔·泰尔,不少文学作品以此传奇故事为素材,最知名的是德国作家席勒的剧本《威廉·退尔》。
    ⑤旧联邦(L'Ancienne, Confédération)系相对于1848年建立的新型的瑞士联邦制国家(L'Etat fédéral)而言,其实,1798年前旧制度下的瑞士国家称邦联较为合适。本文沿用定译,未加区分。
    ⑥在瑞士的联邦、州和市镇的三级政权结构中,州(cantons, Kantone)和国家(Etats, St{K5EB01.JPG}nde)属同一概念。结成联邦的各州是拥有主权的小国,虽然主权的含义古今有别。
    ⑦论及苏黎世、伯尔尼两大州在联邦的主导地位,宗教改革家慈温利将它们比作“在同一轭下拉车的两头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