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50、60年代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评估(3)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修复与初步发展关系,对于双方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均有积极作用。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一方面,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在与日本改善关系的过程中经济呈慢性增长的趋势,大多数国家以不同的速度走出了政治动荡与经济危机的困扰。仅投资一项,东盟国家接受日本的直接投资遍及农业、渔业、石油、矿业、建筑、商业、机械、电力等诸多领域,东盟以外的国家经济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日本作为一个严重缺乏矿产资源的国家,它走进发达国家的行列可以说是得益于东南亚的市场与资源,而且它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得多。现行的国际分工对东南亚国家相当不利。在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存在着不平等的经贸关系和忽视东南亚国家民族感情的问题,文化上的交流也往往呈单向式的。东南亚国家由于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剥削和不平等的国际分工的影响,它们在独立后并未立即建立起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上对外严重依赖,政治上也相当脆弱。因此日本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关系既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剥削与被剥削的一面。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修复适应了美国的战略需要,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伴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日美在亚太地区的竞争与角逐日见加剧。西方报刊在说“日本的个子长高了”。有学者指出,日本“在战后冷战的国际环境中,依靠美国安全保障的庇护致力于经济活动,是冷战的最大受益者”⑨。然而,日本返回东南亚并站稳脚根后,与美国发生争夺市场的竞争,从70年代初期的“纤维摩擦”到80年代的汽车、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微电脑等尖端技术竞争,这绝非当年美国力促日本重返东南亚的初衷,但这却是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总之,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绝非两者间的关系,还必然涉及到与中国、苏联及西欧等大国与地区的关系。由于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力量膨胀,使战后东南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美经济摩擦突出起来。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纷繁复杂、盘根错节,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与斗争,这种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构成一个总的“合力”,亚太地区的历史就是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发展的。但是,80年代以来,日本想做政治大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尤其是自1987年起军费突破国民生产总值1%和在海湾战争期间向海外派兵等行动,已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东南亚人民的极大关注。近年日本国内流行一本畅销书--《日本可以说“不”》的小册子,表达出日本想做政治大国的迫切心情。今后日本能否把和平主义的旗帜打下去并不做军事大国,能否顺应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对日本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注释: ①郭炤烈:《日本和东盟》,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42-43页。 ②③许乃炯等:《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统计资料),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00、401页。 ④转引自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81页。 ⑤田尻育三等:《岸信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1页。 ⑥大来佐武郎:《发展中经济类型的国家与日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237页。 ⑦⑨神谷不二:《战后史中的日美关系》,新潮社1989年版,第159、 162 -163页。 ⑧参见《发展中国家与直接投资》,第14-16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