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初英国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及其历史教训(2)
再次,英国的泡沫危机与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不适当干预及官员腐败有关。按英国当时的制度,公司必须经国王特许才能成为独立法人,即成为“特许公司”。但另一方面,无特许状的公司,其经营活动也未被禁止,而政府却保有禁止权。若干年来的习惯作法是,企业创办人先成立公司,然后再设法取得特许,或干脆在没有特许状情况下经营。所以,在“泡沫条令”之前,英国出现大量未经特许的公司,并未经批准将其股票上市交易,从而促使泡沫膨胀。但“泡沫条令”又不分青红皂白命令这些公司关闭。可见,政府的干预完全是行政性的,许与不许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随意性很大。这就使经济运行无章可循,混乱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南海公司的创办,其目的是减轻政府的国债负担、它首先是政府财政行为的产物。想通过一个投机性公司帮助政府摆脱财政困难,这种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由于南海公司与政府有着性命悠关的联系,政府就不可能不进行干预,在公司兴旺时从公司的活动中取得利益,而在泡沫破灭时,又通过行政手段帮助公司渡过难关,以保护政府的既得利益。所以政府对整个泡沫时期的经济实行了不正当干预。最后,政府与公司还存在直接的人事联系,王室、贵族、议员在公司任总裁、经理和董事,他们利用公司大肆投机、贪污、行贿,造谣惑众,哄抬股市,买空卖空,将“泡沫”吹大,又将其吹破。 最后,市场的发育及其发育的不成熟,是“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是英国市场迅速发育的阶段。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切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都衰落了,另一方面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在农村,圈地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田园诗般的沉寂,独立小农成批地被扫除,出现大牧场和大租佃农场。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了,代之兴起的是行业公会和股份公司等。适应市场发育出现了交易所、银行等,近代商业和近代金融业也产生了。然而,这一时期市场发育是不成熟的,因而市场活动基本上是无政府状态的。需求迅速膨胀,物价飞速上升,人们放弃了中世纪道德观念,贪得无厌地追求利润,使那些本已接近寿终正寝的陈腐关系或规范失去了效力。而另一方面,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活动基本上是无约束的。适应市场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如股份公司、交易所等又给那些谋利活动以新的法术。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混乱。一时间证券投机,商业欺骗,不一而足。这也可以说是英国泡沫经济产生的制度原因。 三、泡沫经济的严重危害及其历史影响 18世纪初英国泡沫经济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历史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首先,泡沫的破灭导致英国经济的严重危机,沉重打击了刚刚建立起来的股份制度和近代金融体系。南海泡沫的破灭,使整个英国经济出现一片萧条。危机对英格兰银行威胁极大。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分别是英国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象征,他们既有矛盾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都争夺整理政府公债的特权,在南海公司兴旺时期,英格兰银行也参与投机活动,而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下跌时,英格兰银行又试图借机插入。这就使英格兰银行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泡沫危机。在罗伯特·沃尔波尔(Robert Walpole)④的斡旋下,英格兰银行承诺接受南海公司的公司债券350万镑,事后发现其危险性又背弃前言, 因而才得免同归于尽的下场。尽管经过这场大危机,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都存在下来,但刚刚建立起来的股份制度和金融制度却大伤元气,特别是股份制的发展,差不多延误了一个世纪。这是由于这场大危机给英国人留下了一种对新兴股份企业和股票投机商的恐惧情绪,人们从此对参与股份公司谈虎色变,裹足不前。政府出于经济和政治上的考虑,也颁布法律,禁止股票投机活动,并限制股份公司的创立,从而影响了股份制的发展。 其次,泡沫经济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资本集中于投机领域,造成人为的财富扩大,而实体经济落后。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发展已达到顶峰,开始出现颓势。经济发展要求资本向工业转移,但投机活动却阻碍了这种转移,这是由于投机活动的高盈利预期,引诱资金流向投机领域,用来炒股票,导致资产价格上涨,人为财富增加,但真正的生产性投资却很少有人问津。人们都想在一夜之间变成巨富,而不愿从事艰辛的经营和一步步的积累。不过,泡沫的破灭,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意味着依靠投机而发财的幻梦的破灭,人们开始谨慎地从事投资活动。特别是股票投机受到政府的规范以后,投机获利的可能性减少,这就使资本流向工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三,泡沫经济扩大收入差距,导致社会分配不公,促进资本集中。股票投机属于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根据对收益与风险的预期决定自己的投机行为,有人看涨,有人看落,买者与卖者的数量大体相等。但是在泡沫膨胀时间,股价持续上涨,人们对收益的预期大大高于对风险的预期,持股者惜售,其他人抢购,从而造成股价轮番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凡购入股票者,都有着极高的预期收益。但是,泡沫早晚要破灭,一旦泡沫破灭,绝大多数股票持有者都会赔光;而只有极少数投机家,他们在泡沫破灭前将股票转换成现金,则足足捞了一大把。所以说,股票投机,特别是泡沫经济中的股票投机,是使大多数人赔本,少数人发财的事业。事实上,这正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方式,它使社会财富迅速地在少数人手中集中,而广大民众则受到大规模的掠夺。在南海泡沫危机中,少数投机家操纵股市,在极短的时间里创造了少数百万富翁,而成千上万的普通股民则倾家荡产。 第四,泡沫经济加剧了政府的腐败并引起政治危机。南海公司是在政府直接参与下创办起来的,公司的总裁、董事都是政界要人,如先后任公司总裁的有哈利首相、乔治一世等。其它各种泡沫公司为了取得政府的照顾,也纷纷拉官员和贵族入伙,如威尔士王子承诺出任威尔士铜公司总裁,布里奇沃尔特公爵则在伦敦与威斯敏斯特设立房屋建筑公司,陈德斯公爵出任约克建筑公司总裁等。一时贿赂风行,政府腐败到了极点,甚至议会选举都以赠送股票来收买。南海危机爆发后所揭露出来的事实是,公司574500镑股票是分给各位部长、有权势的贵族及国王宠臣的,如萨勒兰德伯爵得5万镑、内政部长克拉格斯得3万镑、财政部秘书查里斯·斯坦霍普得1万镑、肯德尔公爵夫人与普雷思顿子爵夫人各得1万镑。这些事实一经披露,公众大为愤怒,几乎引起大规模骚乱。 最后,泡沫经济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股票投机活动收益与风险参半,但是在泡沫膨胀时,凡参与股票投机活动者,都可获得巨额收益。特别是个别投机家通过投机而暴富后,进一步带动全社会的投机。所以,18世纪初英国投机风极盛,并带有浓厚的赌博意识。人人都希望通过不劳而获,在一夜之间成为财富的骑士。另外,一小撮投机家通过投机而暴富,他们钱来的容易,花起来也不吝惜;而在股市上涨之际,人人都感到财富在增加。这就导致空前的奢侈之风。据当时的著述记载:投机家与冒险事业家们,陶醉于虚空的财富,购买可以输入的最珍奇的商品与最优良的萄葡酒,毫无顾惜地购买最豪华的家具与马车,他们穷奢极侈,骄傲横暴,目中无人,不可一世。 总之,18世纪初英国的泡沫经济,对经济、政治、社会等造成严重后果和极坏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