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远东战略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刘志青 参加讨论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苏俄(后苏联)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密布和风雨到来之时,苏联采取灵活的远东战略,使自己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那么,苏联远东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本文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一、同国民党政府改善关系,遏止日本北进
    苏俄政府建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唆使俄国的反动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而且亲自出兵占领远东广大地区。因此,日本是苏俄在远东的主要敌人。经过苏俄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并不甘心它的失败,仍在伺机进攻苏俄,企图推翻苏维埃政府,达到称霸远东的目的。
    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帮助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获得独立自由为己任,派遣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同中国北洋政府谈判,两次发表对华宣言,放弃沙俄在旧中国所攫取的部分特权,得到中国人民的称道。同时,列宁以及斯大林,还通过共产国际推动中国的革命运动,帮助进步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建立中国共产党。另外,同孙中山建立联系,帮助其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但是,在中国大革命取得巨大胜利之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制造国共分裂,屠杀共产党人及国民党左派,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毁于一旦。后来,在国民党政府的唆使下,东北边防军总司令长官张学良于1929年挑起旨在反苏的“中东路事件”,中苏关系由破裂发展到直接对抗。
    20世纪30年代初,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兴起,日本帝国主义在远东也蠢蠢欲动,于1931年在中国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个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信号,但同样引起苏联政府的警觉。事变第二天,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就发表声明:苏联反对日本挑起的侵略事件,支持和同情中国人民(参见《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第14卷,莫斯科1974年版,第529—532页)。随后,响应国民党政府的请求,进行中苏复交的谈判,并于1932年12月12日正式恢复中苏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顽固地坚持反共立场,在许多问题上与苏联政府存在分歧,影响了中苏关系的彻底改善。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苏两国都已经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是共同敌人,苏联、中国均应屏弃前嫌,共同抗日。苏联还认识到国民党政府是不可忽视的抗日力量,因为无论是从抗日现状,还是从抗日前景来看,中国的国际地位都很重要。但是,国民党政府对于苏联的态度的转变,完全是迫于日本侵略东北而做出的姿态,苏联也是清楚的。苏联虽然很了解国民党政府的实际态度,但面对十月革命以来所处的包围圈,现在又面临西方法西斯主义的挑战,不能不考虑中国这个伙伴。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作出决定: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与伟大的社会主义苏联一道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国民党政府推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实行连续“围剿”,使红军不仅不能北上抗日,而且难以在根据地立足。1934年9月,中共中央局设在上海的电台被国民党特务破坏, 中共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直到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这种关系才得以恢复。在此期间,苏联与中共也中断了联系,它对中国抗日的希望急切寄托在国民党政府身上。因此,中苏关系从1935年又有了极大改善,苏联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停止舆论攻击,表示支持蒋介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斗争。一年后,当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苏联马上发表社论谴责此举,认为这是亲日派搞的鬼(苏联《真理报》1936年12月14日、17日),表明它们支持蒋介石政府的立场。直到后来弄明白事变的真相,才消除了误会。
    西安事变后,中苏两国政府的交往多了起来。在此情况下,苏联建议国民党政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包括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问题。但是,国民党政府未改反共初衷。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势力相当猖獗,散布亡国论,对蒋介石等国民党领袖影响较深。面对这样一个犹豫不决的政府,苏联采取了极其谨慎的态度:既表示支持中国抗日,又力求不得罪日本。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挑起卢沟桥事变。这个事变促使中苏两国认真改善关系,再次商讨共同抗日的问题。事变的第二天,即7月8日,正在庐山牯岭休养的蒋介石召见亲苏派头面人物、国民党立法院院长孙科,授权他立即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谈判,请求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几乎是与此同时,鲍格莫洛夫也接到苏联政府的训令,指示他立即与中国政府接触,协商共同抗日问题。鲍格莫洛夫、孙科会谈后,双方在抗日问题上达成共识。随后,鲍格莫洛夫将商谈结果电告苏联政府。苏联政府对国民党政府抗日态度的转变感到由衷的高兴,在《真理报》、《消息报》等刊物上公开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坚决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1937年8月21日,体现中苏谈判结果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南京正式签订。接着,苏联开始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着手提供援华物资。至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140人,派遣志愿援华者1万多人;提供援华贷款2.5亿美元(实际动用1.7亿余美元)。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虽然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但它的抗日立场并不坚定,仍把消灭中国共产党作为重要任务,没有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以后,国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不断制造摩擦,寻找机会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皖南事变”使国民党的反共摩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面对这样一个既有限度地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又极力排斥异党的政府,苏联政府主动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地位,避免同中国共产党接触,将一切援助直接提供给国民党政府,不给国民党政府以任何不利于中苏关系、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实。据有关资料证明,苏联在抗日战争期间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但从未向中国共产党提供任何援助。即使在万不得已时,也仅通过共产国际来联络。“皖南事变”后,苏联也仅仅向国民党政府指出此举不利于中国抗战。苏联认为,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日就是进步,苏联有责任把它抑留在反法西斯同盟内。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处理中苏关系时以巩固同盟、避免分裂,坚持抗日、避免投降为准则,促成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