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其他国家议会选举的情形一样,印度的议会选举无疑也存在金钱权势的问题。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竞选,因为根据规定,参加竞选的候选人均须交纳“保证金”,尽管其意图是要限制候选人的人数。候选人保证金的数额为:人民院500卢比,邦议会250卢比,表列种姓和部落候选人减半。而且,凡得票数不足有效投票数的1/6者,得没收其保证金。有关法规还规定了候选人在竞选中用于选举的费用的上限:人民院(除那加兰邦外)为25000卢比;那加兰和联邦直辖区为10000卢比;各邦议会则从1000—9000卢比不等。但据印度学者估计,上述钱数是远远不够的。一般公认的看法是,每一个候选人的平均选举费用为人民院10万卢比,邦议会3万卢比。显而易见,对于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广大群众, 竞选与他们自然是无缘的。 至于工商业公司给政党的捐款,则是一个不可捉摸的领域。因为不仅各党对此讳莫如深,而且在1969年6月通过的一项法案,已明令禁止企业再给政党提供资助。但是印度学者的研究却仍然为读者揭开了它的一角,使人们可以对此有所了解,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据研究者戈帕尔·克利希那对144家公司资料的分析, 国大党和自由党在60年代初所得到捐款见下表⑦: ![]() 下表显示,国大党所得捐款大大超过自由党,达900万卢比以上,是自由党的4.5倍。 即使如此,就印度迄今已举行的10次全国普选来看,一般而言是平和的、有秩序的,并且是有效的。联邦中央政府的更迭,也都是依据普选结果和平进行的。已故前总理英·甘地夫人的例子是最好的说明:在1977年的第6届人民院普选中国大党失利,人民党获得多数席位而组阁,英·甘地辞去总理职务。时过不到3年,在1980年的第7届人民院普选中国大党获胜,英·甘地于是复出,再次任政府总理之职。这些事实证明,要是将印度与其他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比较,议会制度在印度扎根比较深,运作比较自如,效果比较好,这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如果将印度的议会制与西方国家的相比较,则它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印度不存在西方那样的两党制议会体制,如像英国有保守党和工党,美国有共和党和民主党。40年来印度议会史的事实表明,印度存在的是“一党制”、“一党支配制”或“一党民主制”,与此相应的是,联邦中央政府的总理一职,主要是由尼赫鲁及其后裔担任的。这是为什么呢? 国大党“一党独尊”局面的形成,主要是与印度各政党的经历和作用及现实情况有关。先说国大党。它是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民族主义政党,在1885—1947年的60余年中,是它领导印度人民进行了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大党组织经历了重大转折,从一个上层阶级的讲坛转变成为一个有明确斗争目的,在工人、农民和士兵中开展广泛宣传鼓动工作,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具有全国规模的政党。此后,它发动并领导了本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初、40年代初三次全国规模的斗争高潮,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赢得了民族独立。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中,国大党获得了声誉,争取了群众,积累了经验,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干部,并出现了甘地、尼赫鲁这样深孚众望的领袖。这一切必然会使它在独立印度的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