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旁观•比较•自省:近代中外人士三重视野下的中国国民性(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 俞祖华 赵慧峰 参加讨论

近代哲人对中日民族性格也作了深入比较。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士大夫认真思考日本取得迅速成功的原因,注意、发现与吸取日本民族的优点与长处。维新派主要领袖康有为认识到日中两大民族“以不更化则危亡之急如此,能更化则强弱之效如彼”[19]152,更化和不更化,其结果如此截然相反,所以中国“不妨以强敌为师资”,以开创治天下。梁启超认为,中国守旧不变,居风雨飘摇之室犹然酣嬉鼾卧,终使国家弱亡,而日本“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遂使国家强盛起来,他说:“日本得风气之先,趋善若渴,元气一立,遂以称强。中国彼昏日醉,陵夷衰微,情见势绌,至今而极矣”[20]152。革命派孙中山等人也注意到了中日两大东方民族一个昧不知变,一个乘势变法,造成一弱一强局面的情势,指出日本善于吸取外来文明,“前则取之于中国,后则师资于泰西”,“跻于六大强国之一”,中国文明曾领先于世,“但中间倾于保守”,故落伍了[21]278。其他差异还有如中国文弱与日本尚武,中国人依赖服从与日本人自尊独立,等等。新文化阵营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在中日比较方面,都发表了重要见解。陈独秀指出,在东洋民族中,“蒙满日本为征服民族,汉人种为被征服民族”,征服者“好勇斗狠,不为势屈”,被征服者“怯懦苟安,惟强力是从”;中国“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大多数国民缺乏政治觉悟,日本有国民运动,“日本之维新,日本国民之恶德川专政也”[17]102-104。李大钊认为,日本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明,而中国民族由于固有文明深厚,导致新旧文明冲突激烈,形成矛盾之国民性。他指出:“日本无固有文明之国也,其于调和东西之文明,介绍东西之文明,吸收东西之文明,最易奏功。彼邦先觉之士,以调和东西文明自任者,犹不惮大声疾呼之劳,以图殊途同归之效。况在吾国,以其固有之文明与外来之文明相遇,离心力强,向心力弱,即同化之机不易得,即归一之径不易达。故曰‘矛盾之生活,亦不统一之生活也’。”[13]254胡适批评中国全国弥漫着一股夸大狂的空气,不肯学人家的好处,称赞“日本人善于模仿的绝大长处”,认为“凡不善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22]385-387。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贬中扬日的态度,与其在启蒙思潮中猛烈抨击国民劣根性,倡导学习西方民族(包括“脱亚入欧”的日本)长处的整体取向是一致的。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对造成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于日本的原因作了分析:一是中国的文弱、颓丧与日本的尚武,进取。二是中国的“排外”和日本的“开国”。三是中国失却了自信力而日本具有自信力。四是日本人信仰的真实性与中国人信仰的功利性。五是日本民族一般比中国人审美的情绪优美而丰富。
    近代来华西方人与日本人也对中西、中日国民性作了比较。来华西人对中西国民性所作的比较如:“他们是和平主义者,而我们则崇尚武力;他们强调清静无为,而我们则提倡奋斗的生活;他们放任自流到无政府主义的边缘,而我们则认为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他们是理想主义者,而我们则快要沦为只注重物质享受的实利主义者;他们是不可知论者,而我们相比较而言则是较为虔诚地信仰宗教;他们崇尚文学才能,而我们则崇尚科学;如此等等差别,我们还可以再继续列举下去”[23]1-2。日人对中日国民的比较集中体现在内山完造在《活中国的姿态》一书中,它对日、中、英三个民族的不同根性进行了比较,指出日本是孤岛根性,很认真,养成了直线生活的习惯,而中国人是大陆根性,是曲线生活,富于融通性;等等。
    原文参考文献:
    [1] 道森。中国变色龙[M].常绍民,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2] 罗斯E·A·。变化中的中国人[M].公茂虹,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3] 马森M.G·。西方的中华帝国观[M].杨德山,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4] 陈强。博观与辨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5] 何天爵。真正的中国佬[M].匡雁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6] 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M].匡雁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7] 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 内山完造。三只眼睛看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9]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 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 刘禾。跨语际书写[M].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13]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 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 严复。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7]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8] 胡适。胡适文集:第4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2] 胡适。胡适文集:第5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3] 古德诺。解析中国[M].蔡向阳,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