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旗旗主鹿利科,板桥集西北六七里底楼人。 鹿利科自十七八岁就开始结捻,很快聚集起庞大的队伍。500人归一帐子,他有50帐子人。从鹿楼向东,直到灵璧、泗州都是他的势力范围。清方记载:“鹿利科所属,共有六圩,伙党一万三千余人。”(注:《剿平捻匪方略》卷60《傅振邦奏》。) 鹿家的宗族势力非常强大,计有鹿楼、鹿小寨、鹿小营、鹿小庄、鹿庄、桥头底等16个村子,鹿利科号称18寨寨主。鹿利科又召集民众,新筑了板桥圩。板桥圩圩寨的规模很大,圩墙墙上都有垛子,分内外两道,仅内圩方圆约有一里多。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到圩中住,人住满了,没有地方,甚至用席子围起来小解(注:参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未刊《鹿利科历史调查记》。)。 蓝旗旗主魏蓝、魏坤、魏希原、魏希古,都是涡阳青町集大魏庄人。 魏蓝爹娘死得早,没有兄弟,也没有地,给人当雇工。魏坤与魏蓝同族,家居仅隔着一条沟。魏坤的家境要好得多,兄弟3人,共有地100亩,魏坤是老大,老二魏乾、老三魏代未参加捻军。魏蓝和魏坤不属同一支捻军,“魏蓝是蓝旗,但和魏坤不一事,他俩谁也不管谁”。 魏希原、魏希古是同胞兄弟,魏蓝攻打正阳关战死后,魏希原兄弟成为大魏庄捻军蓝旗的领袖(注:参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未刊《魏蓝、魏坤、魏希原、魏希古简况》。)。 黑旗 黑旗总旗主苏天福,河南永城苏平楼人。他的家乡处于河南、安徽两省交界,西距毫州不过五六里,南距涡阳只有七八里。 苏天福起事前并不靠种地为生,据他的后代说,他家土地很少,只有一分多住宅地。苏天福曾经在毫州一带“挎过烟篮子,到处赶集”。苏天福也和别人一起贩过绵羊,一贩几百头,规模还不小。苏天福在贩羊上逐渐树立起自己在族中的威信,“别人贩的羊,也说是苏天福的,苏天福是被别人架起来的”。 根据1936年所修苏氏族谱,苏天福共有兄弟三人。苏天福一族是个大家族,人数极多。关于村子的数量,有人说有48个村子,也有人说有80多个村子,甚至还有人说有130多个村子。究竟有多少村子,苏家也搞不清楚。不管怎样,可见苏氏宗族在当地是非常有势力的。同族的人数共有两三万人,因此后来苏天福的部下也有很多(注:参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未刊《苏天福历史调查记》。)。 黑旗旗主张彦朝(老丹),毫州东南张土楼人。 张彦朝是当地的豪强大户。起事前他有3顷地,是书香门第,富贵之家,祖上还出过拔贡。张家共兄弟3人,张彦朝是老二。起事后张彦朝把自己的寨子改建为规模很大的圩寨,并动员寨众坚守40余日(注:《平定捻匪方略》卷168《僧格林沁奏》。)。韩楼攻破后“查验圩中,尚有被逼良民男女老幼三千余人”(注:《平定捻匪方略》卷173《僧格林沁奏》。)。 张彦朝靠自己的声望壮大了捻军势力。如黑旗趟主高九、高八便是跟着张彦朝干的。高九、高八是兄弟。他们家土地很少,只有一两亩。他们是义门集西北七八里的高庄人。这里滨临涡河东岸,基本上是杂姓混居。姓高的一族人数很少,只有一二十家。因此高氏兄弟的力量也很小,规模不到一千人。当张彦朝的韩楼被攻破后,高氏兄弟的势力也很快被清廷剿灭(注:引自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未刊调查材料《张彦朝守韩楼、高九、高八、卢成清简况》。)。 黑旗大旗主(注:刘氏兄弟所领旗色,捻军后人有白旗、大花旗、蓝旗白边各说,而据清官方文献“黑旗捻首刘大渊”;“黑旗捻首刘大老渊(即刘学渊)、刘二老渊(即刘狗、刘玉渊)、张桂林等窜濉口西南,筑垒周家楼”;“蓝旗捻股由六安窜回蒙宿,勾结黑旗刘大渊肆扰”等记载,其应是黑旗。至于旗形和旗边,调查材料有黑旗红边、黑旗白边、黑老鸹膀子旗、三尖子旗各种说法。旗边究竟是红还是白,已很难分清;大约是三角形,因为“老鸹膀子”的形状也是三角形,两说实际一致。参见《平定捻匪方略》卷40,邵大山、庚长奏;《山东军兴记略》卷2,载《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捻军》(4),第32页;《平定捻匪方略》卷39《史荣椿、伊兴额奏》。)刘尿、刘狗兄弟,涡阳义门集人。 刘氏共有兄弟四人。刘尿(即刘学渊、大老渊)、刘狗(即刘玉渊、二老渊)、刘三疯子、刘四麻兄弟(注:《平定捻匪方略》卷176、卷178《僧格林沁奏》。)。 刘氏兄弟祖籍山东滕州,因道光二十六年滕州发大水逃荒到义门集。初到异地,刘狗、刘尿身无分文,住在河南四桥口,庙集五桥口等地。他们生活条件很差,在河岸上挖个洞就住在里面,靠看桥和向路人乞讨为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