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孙中山与西藏(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藏学》 张双志 参加讨论

从当时的社会舆论来看,孙中山倡导的五族共和说己为政界、知识界普遍接受,袁世凯的北京政府也大力宣传五族共和。从对藏实际效果来看,五族共和说首先为留京的西藏人士普遍欢迎。1913年国会议员选举后,西藏旅京同乡会呈文北京政府蒙藏事务局,表示:“己将大总统廑念西藏之德并五族共和之要旨,呈报达赖活佛及西藏同胞。……会员等亦应黾勉从公,竭力传播五族共和之大旨,解释从前西藏同胞之误会,同享五族共和之幸福”。(注:藏文白话报1913年诸号。)这有利于达赖等西藏上层人物认知五族共和之真意,为北京政府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好了舆论准备。事实上,五族共和说在民国时期也为达赖等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1920年,达赖在与甘肃代表朱绣等人会面时,谈到:“余誓倾心内向,同谋五族共和。”(注:朱绣:《西藏六十年大事记》[M],1925年铅印本,第58页。)1930年,西藏地方政府在给南京国民政府信中指出:“西藏为我五族之一,唇齿相依,荣辱相与,断无离异之理。”(注:二史馆藏蒙藏委员会档案[Z]。)九世班禅大师在内地期间,也曾经常宣传五族共和,希望国内政局稳定,国家和平统一。这些都说明五族共和说在西藏地方政府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南京国民政府在对藏人宣讲治藏政策时,也常常提及五族共和说,例如,1929年9月蒋介石派员赴藏宣慰,致函中提及“兹特派棍却仲尼赴藏慰问兴居,并开谕藏民咸知五族共和之真谛”。(注:《蒋介石为派贡觉仲尼赴藏宣慰事致噶伦擦绒函》,见《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C],第6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第2484页。)可见,五族共和说在当时的作用和蕴涵的价值,孙中山对此是功不可没的。
    可以肯定的是,孙中山积极提倡民族平等团结,倡导五族共和,这是我国历史上处理西藏问题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时,这有力地团结了广大心向祖国的藏族同胞,缓和了西藏地方的紧张局势,对维护西藏地方稳定和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五族共和的提法有不足之处,但是依当时的边疆形势,除了五族共和,尚无其他更好的主张来团结藏族同胞。事实上,除了有正确的民族政策外,西藏问题的解决,最终应取决于国家的实力,以当时外侮内乱的现实,任何个人的力量都不可能根本解决西藏问题。民国时期,西藏局势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倡导新三民主义,为国民政府治藏奠定理论基础
    民国元年,袁世凯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西藏问题己由北京政府全权处理。孙中山曾满怀希望,认为以后应努力实行民生主义,建设新国家。怎奈袁世凯心怀野心,图谋帝制,一方面对英妥协,“和平”解决西藏问题,换取英国的支持;一方面打击国民党人,破坏共和。孙中山被迫二次革命,又一次奔走于海内外,投身到民主革命中,不得不暂时放下对边疆问题的思考。袁世凯帝制失败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各派军阀混战,政治腐败黑暗,五族共和并未实现,包括西藏在内的边疆问题也未真正获得解决。面对现实,孙中山失望、愤慨,继续寻找包括西藏在内的边疆问题彻底解决的办法。
    袁世凯垮台后,北洋军阀争权夺利。段祺瑞上台执政后,为一己之私,抛弃国会和《临时约法》,图谋个人独裁。1917年,孙中山面对段祺瑞假共和的行为,举起“护法”旗帜,召集原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进行护法运动。原西藏代表积极响应,南下参加会议,计有:参议院议员(后藏地区)傅谐、龚焕辰,巴达玛林沁;众议院议员(前藏地区)乌勒吉、王庆云,(后藏地区)江聪,石凤岐。(注:可参阅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Z],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512页。)在护法运动中,西藏代表坚定支持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为护法运动做出了应有贡献。
    由于各种原因,护法运动终归失败,孙中山又一次陷入失望、痛苦之中,目睹时局,孙中山继续寻找救国的方法。1917年以后,国内外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俄的十月革命,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列主义的传入,瓜分中国的巴黎和会等事件的发生,促使孙中山深刻反思和总结他的革命主张,最终形成以反帝反军阀为革命纲领的新三民主义。这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治国政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国民政府治藏政策的理论纲领。
    晚年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中华民族独立自由的最大敌人。而要反对帝国主义,就必须团结国内各族人民共同斗争。因此,孙中山强调在国内要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和团结,各族人民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应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与孙中山以前积极倡导的五族共和说发生了内在的矛盾。五族共和说的不足,一是否认了其他民族的存在;二是没有树立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19年,孙中山认识到五族共和说的不足,转而批判之:“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注:《孙中山全集》[C],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4页。)否定了五族共和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团结。其真实意图在于为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平等与团结,为融国内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主张的提出做准备。
    所以,孙中山又说:“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注:《孙中山全集》[C],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4页。)“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主义。”(注:《孙中山全集》[C],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7页。)就藏族而言,孙中山认为“西藏亦几成英国底囊中物”,同蒙人、满人一样,无自卫能力,“我们汉族应帮助他才是。”就是在民族主义上下功夫,“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注:《孙中山全集》[C],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3-474页。)晚年的孙中山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张,说明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只有建立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只有把国内各民族自在的中华民族意识转变成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中华各民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才能团结起来共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实现国家统一。1921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与苏俄记者谈话时又强调指出:“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别人瓜分自己的国家,他们希望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和不可动摇的民族--(注:《孙中山全集》[C],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8页。)完全表达出了渴望中华民族独立统一的强烈愿望,其中也包含了彻底解决西藏等边疆问题的愿望。这表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趋向成熟。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有原国会议员、西藏籍党员代表乌勒吉参加,孙中山于1924年2月21日又任命乌勒吉为大本营咨议兼蒙文翻译官,(注:《孙中山全集》[C],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3页。)体现了孙中山对西藏问题的重视与关心。这次大会发布了极其重要的宣言,其中核心内容是:“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注:《孙中山全集》[C],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8-119页。)由于它不同于孙中山以前的三民主义理论,包含了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纲领,今天我们称之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所蕴涵的理论价值,对实现中华各民族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平等与团结,树立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认同意识具有重大意义。事实证明,孙中山提出的建立融合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毋庸置疑,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也表明孙中山晚年清醒地认识到欲解决西藏问题,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就必须在国内提倡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平等,这是实现西藏地区持久稳定的根本之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