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修好后,就可以开发西藏地区的资源。边疆铁路线所经之地,皆是资源丰富之地。“如满洲、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等处,皆物产殷富之区,徒以交通未便,运转不灵,事业难以振兴”。(注: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57页。)高原铁路系统可以开发西藏地区的矿产,因西藏地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中国人则目西藏为西方宝藏,盖因除金产丰富外,尚有他种金属,黄铜尤其特产”,故可以重点开发黄金、铜等矿产,“当世界贵金属行将用尽时,吾等可于此广大之矿域中求之”。(注:《孙中山全集》[C],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0页。)必将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但孙中山也认识到西藏地处高原,自然条件恶劣,铁路修建起来工程繁难,耗资巨大,只有待其他铁路线完成后,才能修筑,所以,西藏地区的矿产可以留待最后开发。 在西藏修筑铁路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便于移民垦荒。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拟有“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规划,(注:《孙中山全集》[C],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2页。)为了便于移民事业的进行,孙中山建议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移民,“以特惠移民,而普利全国”。所提设想是土地由国家收买,设为农庄,长期贷给移民。移民之初,所需的资本、种子、器具、屋宇应由国家供给,“依实在所费本钱,现款取偿,或分年摊还。”(注:《孙中山全集》[C],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4页。)待一个地区的移民人口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授以自治权,并对移民进行民主政治精神的训练,使其能经营个人事业。 孙中山的上述设想为部分西藏上层人士所了解,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1929年1月,九世班禅大师驻京办事处正式成立,发表宣言:“且藏、康、青海,地广人稀,芸畴万里,蕴藏丰富,若依中山先生之实业计划,则大有裨于国计民生。”赞同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并在宣言中呼吁国人不仅要注重珠江、长江、黄河流域的开发,也要重视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开发。(注:《班禅驻京办公处成立宣言》,见《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C],第7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第3089页。)这说明,孙中山开发西藏、建设西藏的主张有重大的影响力,已经引起了全国人民包括西藏人士的关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历届中央会议上,凡涉及治藏政策时,国民党皆强调指出要发展西藏地方经济,搞好西藏建设。由于抗日战争、内战等原因,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西藏建设,有关发展西藏经济的政策多停留在“文件”上,基本上没有具体的行动,这也是国家内乱外侮现实的客观体现。 此外,在西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是建设西藏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尚无材料表明孙中山对此直接提出过具体的建议。但是,孙中山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是肯定的,民国刚一成立,孙中山就强调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对待落后的地区,要帮助他们发展教育。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对《中华民族大同会请拔款创设蒙、回、藏师范学校》呈文批示,“中华民国既合五大民族而成,自应施以同等教育。蒙回藏语文各异,尤应首先养成师资”。(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C]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9页。)提倡培养藏族人才,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以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皆对此有所实施,在京创办蒙藏学校,培养藏族人才。这对密切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利于西藏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当然,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在西藏地方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及进行经济建设,是难以实现的。孙中山晚年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国民党一大上宣布了反帝反军阀的奋斗目标,这实际上已指出了解决西藏问题的根本之策。也就是说,只有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西藏地方的稳定以及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今天的事实证明,孙中山关于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西藏地方经济文化事业,修筑通往西藏的铁路,增强藏族同胞自治能力的主张,在全国人民努力下,正在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