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郑和与哥伦布比较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史志》 刘志鹗 参加讨论

而郑和助航工具主要有六:〈1〉《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国》,参阅茅元仪辑《武备志》第240卷),原图有24页,其中序一篇,地图20页。“过洋牵星图”四幅2页,全图采用一字展开式,自右向左。首起南京龙江宝船厂、出长江口再向南、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出海。经太平洋到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的慢八撒。图上不仅详细注明线路、航程、天体星辰、还标明山川、庙塔、岛屿、礁石、浅滩以及港埠、大小城镇所在地;〈2〉“水罗盘针”,为郑和船队自备导航工具之一,它是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的指南针早在宋代就开始应用。而“水罗盘针”据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中记载:乃“断木为盘,书刻千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可见,当时郑和已把指南针加以改进,使水罗盘针能浮针于水。以纠正罗盘上的磁铁误差;〈3〉“过洋牵星板”,它是郑和继承我国古代占星法经改革创新制做而成。用以观测星斗、指导航向。所谓“过洋牵星板”是用十二块大小不等的正方形木板做成。最大的一块边长24厘米。称十二“指”。第二块边长22厘米,称十一“指”。以下递改至最小的一块边长为2厘米,称一“指”。“指”是观测星体高度所采用的基本单位,在一度三十四分至一度三十六分之间,即一度半左右。航行时,只要把牵星板拿在手,上缘对准某一星体,下缘对准海平面上的水平线,如与某一块板正相吻合,则可根据这块板的指数,推算出这个星体的高度,从而确定行船在海洋中的地理位置;〈4〉测水仪(又名:打水锤、或称测水锤)。它是用一根长约70—80丈的棕绳、终端系着一个铅锤。锤底涂上动物油脂或腊制做而成。郑和船队用它沉入海底,以观测水情、了解水深、辨别水质好坏(如铅锤底部是否附着泥沙、或碰上礁石、铁板地等);〈5〉滴漏计时器(又名“壶状沙漏”器)。它用上、下两个能相连接在一起的筒,里面放上一些沙,制做而成。同时,先注入一定量的水于上筒,使它一滴一滴往下漏,上筒慢慢漏完,再进入下筒漏。一次全部漏完,为一计时单位。一次漏完的时间,约一昼夜的1/10时间。郑和把它定为“一更”,而“一更”的时间,航行约60里,郑和船队就用它来计算时速。如船行“十更”,船舶就走了600里,再对照航线上所标明的航行地,就知道船舶到达何处了。如果没有到达,就说明航向已发生偏离,为了避免再走弯路,必须迅速校正航线走向;〈6〉多种通讯联络信号器材,郑和当年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化电器通讯器材,为了在海上发出联络信号,郑和船队随船携带旗子、灯笼、锣鼓、等器材。他们采用白天挂旗号,夜晚挂红灯、焚火、鸣锣、吹号角、击鼓等手段,进行船舶之间的联系。郑和下西洋的助航工具,大约超过哥伦布一倍。
    其五,从航线的开辟上比较——哥伦布主要开辟了下述四条航线:(仅记单程)
    1、从北纬28°的加屠利群岛启航,西航美洲附近几个无名小岛。是第一条;
    2、从大加那利岛更加偏南西航,经戈梅腊岛至美洲。是第二条;
    3、沿非洲海岸南下,经塞拉勒窝一线,再西航至美洲。是第三条;
    4、从大加那利岛朝西偏南。经马提尼克岛至美洲。是第四条。
    而郑和三下与四下西洋,两次就开辟了四十条左右的航线,几乎比哥伦布多出十倍。仅以郑和四下西洋一次,就开辟了十七条航线(仅记单程)。据郑和的助手、随郑和同行的马欢著《瀛涯胜览》一书记载,十七条航线如下:
    1、自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五虎门开船,往西南行,好风一日可到占城国。
    2、自占城国向正南,好风船行七昼夜,顺风至新门台海口入港,才至遏罗国。
    3、自占城国向正南,好风船行八日,到龙牙门。
    4、自龙牙门往西,行三日,可至满刺加国。
    5、自满刺加国开船,好风四昼夜,可到哑鲁国。
    6、自满刺加国向西南,好风行五昼夜,先到滨海一村,名曰答鲁蛮系船,往东南十余里,可到苏门答刺国。
    7、苏门答刺往正西,好风行三昼夜,可到南淳里国。
    8、自帽山南放洋,好风向东北三日,见翠兰山,过此段西,航行七日,见莺歌咀山。再三两日,到佛堂山,才到锡兰国码头名别罗里。自此泊船登岸,陆行,又北去五十里,才到王居之城。
    9、自锡兰国码头别罗里开船往西北,好风行八昼夜,可到小葛兰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