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文主义者凭借知识和才能,成为君主、教皇和市政府的座上宾客或担任要职,人文主义者视此为荣耀之事。彼得拉克曾在教廷中长时间供职,也曾在卡拉乔、威斯孔蒂、卡拉拉等宫廷中住过,还曾是那不勒斯国王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宾客。薄伽丘于1344年再次到那不勒斯时,常被女王邀请入宫。布鲁尼曾是罗马教皇的秘书。瓦拉曾揭露“君士坦丁的赠与”文件为伪造之物,引起极大震动,但他在1448年却返回罗马,任教皇秘书(29)。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兰基罗都曾在米兰君主和罗马教廷处进行艺术创作。佛罗伦萨对人文主义者尤为重视。自1375年人文学者萨琉塔蒂担任文书长之后,至少在整个15世纪,这一要职都由人文主义者担任(30)。著名的人文学者长期连续性地担任文书长这一政府高级职务,与佛罗伦萨政府实行的短期任职制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文学者的社会地位非常突出。 人文主义者在经济上同样受到优待。1380年间佛罗伦萨大学预算3000佛罗林,用以支付24位教授的年薪。萨琉塔蒂任文书长职务,年薪为100佛罗林,约等于4~5名较有经验的年轻的女服务员的年薪(31)。一些著名的人文学者和艺术家还享受免税权,如布鲁尼和波乔等人便享受此种优待。建筑师布鲁涅尼斯奇虽然没从政府那里获得免税权,但由于他是“才智颖悟、手艺卓绝之士”,1421年政府给予他发明的一条船以3年专利权,准许他享有这一发明带来的全部利益,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鼓励他从事更伟大的活动和更为精巧的探索……”(32)。 对人文学者和艺术家荣誉上的肯定和经济上的优待,表明在文艺复兴时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已升华为“善”的概念。人们视知识、才能为美德。彼得拉克指出:“人文科学为的是更高尚的目的”,人文科学之一的辩证法是“训练智力,指明通向真理的道路,教诲人们避免谬误。”(33)薄伽丘把才和德作为划分人的标准,提出“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34)伊尼亚·锡尔维乌斯认为,“知识能使有学问的人像神明那样高居于不学无术者之上。一个出身最低贱的人,也可凭它达到最伟大的水平。”(35)萨琉塔蒂则将人文主义解释为道德学问。他的学生布鲁尼进而认为,“人生在道德教育中形成”,人“只有在政治社会里才能达到尽善尽美”。人的完美必须通过学习,接受教育。教育的高标准“只有在所有问题上经历丰富和阅读大量的书的人才能达到。”(36)如果政治生活为人的完善形成客观条件的话,那么人的学习便为人的完善提供了智力和道德的指导。“它们就叫做人文学,因为它们完善了人。”(37)通过人文学的学习,完善自我,这就是布鲁尼所代表的同时代人文主义者的道德理想,即理想化的人格。所以智慧和知识被看成一种美德,被纳入了道德的范畴。其结果,道德的功能便发挥作用,掌握知识被视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的一部分。在当时的商业法庭会议记录中,已有材料表明:“城市下层劳动群众也深知教育之可贵。”(38)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在重视教育、知识方面已达成共识。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推动力量。不仅是人文主义者,而且妇女、手工业者都重视教育,参与文化活动。彼得拉克不无夸张地说:“甚至木工们、漂布者们和庄稼汉们都丢下了他们的谋生职业去谈论阿波罗和谬司的女神来了。”(39)这从一个侧面使我们了解到,文艺复兴是比较深入人心的,广大的普通劳动者的参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能持续几个世纪的社会基础。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确形成一场真正的社会性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此一运动的推动下,加之社会较好地解决了人文主义者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感,使人文主义者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敢于冒险、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彼得拉克为欧洲诗歌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完善和发展十四行诗的基础上,创立了被称为“彼得拉克诗体”的新诗体。该诗体受到莎士比亚等人的模仿。薄伽丘创作的长篇小说《菲亚美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心理小说”。《十日谈》则开创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最先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被称为西方“政治学之父”。艺术家同样锐意创新,达·芬奇便认为:“画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做自己的标准或典范,他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什么价值。”(40)布鲁涅列斯奇为获得古典建筑的艺术知识,特地到罗马城的遗址中进行考察和研究,回到佛罗伦萨后,设计、建造了新式的世俗建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达·芬奇等著名艺术家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不朽的作品,名扬欧洲,留芳后世。在自然科学领域,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画出了欧洲第一张世界全图。布鲁诺、伽利略都为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人类的知识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也推动了时势。文艺复兴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知识的更新和丰富交融在一起,相得益彰。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必然是对科学知识载体在荣誉上和经济利益上给予高度重视,促使人们敢于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而知识的发展、人才辈出,反过来又促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在较长时期内得到保持。这显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能持续3个世纪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4页。 ②马克垚:《西欧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5页。 ③[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7页。 ④Carlo M.cipolla, The Fontana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Ⅴ·Ⅰ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 1976, p.285 ⑤Schevill,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Florence, Ⅴ。Ⅱ, New york, 1963, pp.401~402。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