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与叶卡特林娜二世之比较(2)
二、专制主义的典范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始自伊凡雷帝时期(1533-1584年),终结于1917年,长达300百余年。 其中彼得一世和叶卡特林娜二世当政的年代是专制主义制度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国确立了最接近于典型模式的专制制度”。(24)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彼得也同其他专制君主一样援用“君权神授说”。1716年,他在《陆军条例》中写道:“皇上乃是专制君主。其所作所为无须对世间任何人负责,他有力量和权势,象基督上帝那样,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善心治理自己的国家和大地。”在他所批准颁布的《教会细则》中又说:“君主的权力是专制的,他服从神本身,依靠善心来统治。”(25)彼得在行政、宗教方面的改革,主旨是非常明确的,即巩固沙皇的专制权力。1711年成立了由彼得指定的9个亲信所组成的参政院, 以代替过去的贵族杜马。参政院是常设的最高政府机构。当沙皇不在首都时由它处理国事。参政院仅对沙皇负责,它指派各部和地方机关的工作,受沙皇指令审查法令。同年,彼得在中央和地方机关设行政监事网,隶属参政院,其任务是“对所有的人进行秘密监督,甚至最高级的官吏也不例外”,他们向参政院报告,特别重要的情况则向沙皇本人报告。1722年行政监察制又被“督察制”取而代之,密探遍布全国,成为“皇帝的耳目”。1718年彼得建立了9个院代替原来机构臃肿的数10个衙门。后来增设到12个院,分管陆军、海军、财政、税收、司法、商业、外交等。各院隶属参政院,其权限遍及全俄各地。1719年分全国为50个省,省长由彼得亲自指派,直属参政院领导。省长掌管全省事务,拥有调动军队、镇压起义之权。为了制止教会与国家分庭抗礼,彼得进行了宗教方面的重大改革。自莫斯科时代以来,教会是辅佐沙皇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而尼康大主教则公然同帝权相抗衡,倡导教权高于帝权,后来阿德里安大主教则说:“沙皇的权力仅限于地上人间,……宗教界的权力则既及人世又及天庭。”(26)1700年阿德里安大主教去世,彼得便任命雅沃尔斯基(梁赞主教)为代理大主教,只主管一些教会日常事务。1721年彼得干脆宣布废除大主教职务,成立由沙皇任命的几名主教组成的“宗教事务管理局”,隶属于参政院,管理所有教会事务。它的活动必须遵照沙皇的意志。教士与世俗官吏一样,也应宣誓效忠皇上,应当无条件地执行皇上的圣谕。各主教区的主教“不得借口插手世俗事务和仪式”。这样,教会完全从属于世俗政权。“教会的使命仅限于在精神领域开展活动,绝不容许它干预政治。俄国的主人只有一个,即沙皇,而教会也必须听命于他”。 从彼得一世到叶卡特林娜二世的百年间,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发展到最高峰。叶氏的改革虽然标榜为开明专制,但并不改变沙皇专制的性质。她曾说过:“治理俄罗斯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只能用专制君主制,舍此皆为下策”。(28)为此,她通过改革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官僚国家机器。1763年她改组了中央政府,降低了参政院的作用,使它成为沙皇的驯服工具。沙皇通过总检察官监督和处理参政院的事务。她还将原有的12个中央机构压缩为6个,把权力高度集中于由她自己掌管的外交、陆军和海军3个委员会。她一改前朝皇权旁落,亲自掌管和领导国家事务,听取臣属关于紧急情况的汇报,亲自起草复文,出席枢密会议。“她恪守一条原则,这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要当机立断,与其要改变主意,宁可犯错误”(29)。1775年,叶氏颁布敕令,将全国原有的23个省按人口划分为50个省,省下设县,省置省长,从属沙皇。县设警察局长,从属省长。还把从17世纪到18世纪兼并而来、保持自治形式的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以及西伯利亚、克里木、伏尔加河下游、北高加索的非俄罗斯民族地区强行并入俄罗斯帝国,取消了它们的自治权,建立了俄罗斯通行的行省制度,以纳入她的专制统治之下。 可以肯定的是,叶卡特林娜的“‘开明的专制制度’在与中世纪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作斗争时,在宣布‘天赋人权’,个性解放、名义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方面讲起来,是向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前进了几步。”(30)然而,开明专制毕竟还是一种专制,叶氏也毕竟是“贵族的女皇”。因此,尽管她在上台之际曾信誓旦旦许诺进行自由主义改革,但“当问题涉及叶卡特林娜个人权力的时候,她的一切自由主义的革新和进行立宪统治的尝试,实际上不过是一出滑稽剧。她写信给台林恩公爵说:‘我的议会如果同意我的意见,我就会同意它的意见……’”。(31)她还说过:“我的意志一经表达,就不再变更。”(32)活现出一个专制主义者的自画像。 三、狂热的扩张主义者沙皇俄国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对外用兵、扩张领土的历史。彼得一世的叶卡特林娜二世都是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们都有着对外侵略扩张的“赫赫战功”。 彼得上台后,力图使俄国摆脱内陆闭塞状态,增强统治阶级的物质力量,开辟市场以满足贵族地主和新兴商人阶级的要求,竭力向外扩张。他的首要目的是争夺水域,即打通走出国门的出海口。彼得最先企图从南方突破。为此,他在1695-1696年间两次率军远征亚速,并最终取得胜利。但亚速城的占领,并不意味打通了进入黑海的出海口。因为土耳其不仅牢牢地占领着亚速海的门户刻赤,而且还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控制着黑海。彼得南下不成,便回身北上,企图打开通往西欧的海路,争霸波罗的海。从1700年起,他发动了长达21年的北方大战。1721年,获胜的俄国迫使瑞典签订《尼什塔特和约》。根据和约,俄国获得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亚的一部分,以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从此,俄国取代瑞典成为波罗的海霸主,挤进了欧州封建军事强国的行列。彼得在向南向北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向东方的扩张。1722年在北方战争结束不久。彼得立即进军波斯。结果波斯战败求和。根据和约,包括巴库、杰尔宾特在内的里海西岸一带,包括阿斯特拉巴得在内的里海南岸的土地都割让给俄国。此外,彼得还不顾《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规定,于1715年间,占领了中国额尔齐斯河的整个上游。17世纪末,彼得还派军侵入堪察加半岛。1721年又侵占了千岛群岛北部。彼得一世执政36年,他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武力征伐多达53次,使俄国版图扩大了54万平方公里。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