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产联和劳联都是在美国资本主义法制范围内开展工会运动。它们争取组织工会和进行集体议价权利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关系基础上进行的。围绕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的集体议价只不过是为了使工人争得比较有利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某些条件。这既不会威胁,也不会损害美国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产联从来不反对劳联传统的“直接目标主义。”“直接目标主义”是工会通过集体议价来实现其近期目标。产联和劳联都反对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影响下的激进工人运动。刘易士于1935年12月20日说,“危险的情况”会导致“阶级觉悟”和“革命”。他希望“这要加以避免。”他保证他的产业工会“要尽力使这个制度运转,从而避免这样的事。” 再其次,产联和劳联都是亲政府的。它们都支持罗斯福“新政”,只是产联更积极地支持罗斯福及其民主党,期望罗斯福在调节劳资关系上起更大作用。在二战期间,它们都支持罗斯福。产联和劳联各出两名代表参加罗斯福政府成立的国际调解委员会,调解战时劳资纠纷。产联和劳联都保证战时不罢工。结果罢工活动大大减少。 最后,产联和劳联都主张劳资合作。劳联前任主席冈伯斯自1900年参加全国公民协会始,劳联就奉行劳资合作政策。产联也并不逊色。希尔曼于1937年在一次记者采访中说,产联“不是一场改变竞争制度的运动,”而是竭力“使这一制度运转。”他建议,一旦签订合同,“每个雇员应根据有效管理工业的利益,进行充分的合作。”他说,“华尔街开始承认产联了”(14)。 产联与劳联分道扬镳以后,产联主要在大批量生产工业部门开展工会组织活动,劳联在非耐用消费品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零售业中开展工会组织工作。它们在不同经济领域扩大和发展。在1936-1937年期间,在其中的12个月中,产联和劳联总共吸收1,673,000名新会员,其中产联约占53%,劳联占46%。(15)1937年至1945年期间,约有四百万工人加入劳联,有近二百万工人加入产联。(17)既然产联和劳联在根本性的工会政策上并不相左,那么自然分久必合。1955年12月5日,产联和劳联合并,称“美国劳工联合会和产业组织联合会”,简称“劳联--产联”,结束了二十年来的两大工会的分裂和对立状态,在美国形成了统一的保守工会运动,其在美国立法范围内开展工会运动的思想也一直成为美国工会运动的主流思想。 注释: ①保罗·斯威齐:《今事如史》纽约,1953年版,第116页。 ②赫伯特·哈里斯:《美国劳工》纽黑文,1939年版,第381页。 ③斯蒂芬·塞恩斯特朗:《另一类波士顿人》坎布里奇,1973年版,第56页。 ④特里萨·沃尔夫森和亚伯拉罕·韦斯:《美国劳工运动中的产业工会主义》纽约,1937年版,第21页。 ⑤哈里·米尔和罗亚尔·蒙哥马利:《有组织的劳工》纽约,1943年版,第94-98页。 ⑥劳埃德·加里森:《僵劳工委员会》(《编年史》,1936年英文版,第184卷),第139页。 ⑦菲利普·塔夫脱:《从冈伯斯之死到劳联与产联合并时期的劳联》纽约,1970年版,第128页。 ⑧小阿瑟·施莱辛格:《动乱的政治》歇布里奇,1960年版,第404页。 ⑨⑩产业组织委员会:《产业工会主义,有组织劳工的重大问题》华盛顿特区,1935年版,第12页、第7-8页。 (11)沃尔特·盖伦森:《产联对劳联的挑战,美国劳工史,1935-1941》坎布里奇,1960年版,第5页。 (12)阿尔特·普里斯:《劳工的跃进》纽约,1972年版,第71页。 (13)西德尼·希尔曼:《劳工和工业的突出问题》,载《舆论》,1937年5月英文版,第17-20页。 (14)罗纳德·拉多希:《从冈伯斯到希尔曼美国劳工领袖的组合思想》,载《左派研究》,1966年11-12月,第85页。 (15)《希尔曼论产联的政治可能性》,载《圣路易邮报》,1937年4月26日。 (16)西奥多·格洛克:《美国工会中相关行业的联合》,载《美国经济评论》1915年9月。 (17)利奥·特罗伊:《工会会员,1897-1962》纽约,1965年版附录,第1-1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