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古希腊演说与雅典民众政治认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尚君 参加讨论

以上便是制定该和约的主要步骤,发生于公元前346年。从中可见,该和约的制定作为一个关键性的外交与政治事件,涉及多次公民大会商议过程。三年后,德谟斯提尼在《使团辞》中指控埃斯基尼斯出使马其顿期间收受贿赂,却将攻击重点集中于被告的公民大会演说。演说一开始就声明,指控针对的其实是埃斯基尼斯“在城邦政治活动中的地位”,这既包括他的所作所为,也包括他的公民大会演说(tois pepragmenois kai dedēmēgorēmenois),尤其是他针对腓力二世的演说(logous kata tou Philippou dēmēgorein)。(11)
    《使团辞》第10和11两节用五个并列的分词结构列举了埃斯基尼斯在参加“和平使团”之前的一系列政治行为:在公民大会演说中宣称,最早识破腓力二世;与伊珊德(Ischander)一同在议事会和公民大会中进行演说(12);说服雅典人派遣使团,准备对腓力二世的战争;出使阿卡迪亚(Arcadia)返回雅典后,复述自己在阿卡迪亚的演说;批评那些受到腓力二世贿赂的希腊人,备陈他们所造成的危害。显然,这些行为都离不开演说,德谟斯提尼使用十分夸张的形容词将它们称为“他那些美好而宏大的演说”(tous kalous ekeinous kai makrous logous)。(13)
    据德谟斯提尼所说,埃斯基尼斯受贿是在跟随“和平使团”返回雅典之后被发现的,其证据依然是他在公民大会中的演说。《使团辞》第13—16节叙述埃拉菲博里翁月18和19日先后两次公民大会的场景。第14节直接引用埃斯基尼斯的演说内容,并使用强调的修饰语来形容他的演说:将埃斯基尼斯18日的演说称为“他那些简洁而谦逊的演说”(toioutous tinas brakheis kai metrious logous),到19日却变为“无比该死的演说”(pollōn akious thanatōn logous),(14)因为埃斯基尼斯一反之前的做法,转而危害雅典盟邦。在14—16节叙述完两次公民大会的经过之后,德谟斯提尼表示,将向听众讲述埃斯基尼斯在随后的“誓言使团”中如何拖延时间、损害雅典利益。但是,接下来的第17节却直接跨越到“誓言使团”返回雅典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即斯基罗佛里翁月15日在议事会和16日在公民大会中的演说经过。这一叙述延续到第56节,(15)其中,第17—24节生动描述当时公民大会中的场景,第45—46节叙述德谟斯提尼在公民大会中与腓罗克拉底进行的辩论。随后第57—63节对以上叙述进行总结,详细列举前后的事件经过,指出明确的日期,目的在于证明埃斯基尼斯等人与腓力二世合谋毁灭了弗基斯。(16)第64—87节集中谴责埃斯基尼斯的上述罪行,并强调他给雅典造成的危害。第88—105节对埃斯基尼斯将进行的申辩演说加以反驳。第106—121节证明埃斯基尼斯被腓力二世收买,与腓罗克拉底同谋。第122节以后围绕对埃斯基尼斯的判决要求进行雄辩,直到第155节才转回到“誓言使团”。这种叙述打乱了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而将前后的演说场景集中在一起,同样强化了德谟斯提尼对埃斯基尼斯政治演说的关注。
    在第17—24节描述斯基罗佛里翁月16日的公民大会场景之后,第25—28节解释为什么要复述这次公民大会中埃斯基尼斯的演说,德谟斯提尼给出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埃斯基尼斯在演说中用虚假的许诺欺骗雅典民众,并且阻止其他人讲出“事实”(talēthē);第二个原因则是要借此让雅典民众懂得怎样辨别埃斯基尼斯演说的真伪。第29节强调,要让“事实”(pragmata)胜过埃斯基尼斯的“名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名望”一词的古希腊语原文为doksa,派生于动词dokeō(认识),因此,doksa的本义是名词性的“认识”,在这里指民众对埃斯基尼斯的认识,转义为“名望”,其实正是民众政治认知的组成部分。它在前面第12节中体现为:当埃斯基尼斯参加“和平使团”时,雅典民众将他视为监督者,而不是出卖雅典利益的人。德谟斯提尼提醒民众,正是由于埃斯基尼斯“以前进行的演说”(tous proeirēmenous logous),“你们所有人”才会持有这样的“认识”(tēn doksan)。在德谟斯提尼看来,这一“认识”不但会使民众相信埃斯基尼斯在“和平使团”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会使民众进一步信赖埃斯基尼斯,相信他在公民大会演说中所传播的其他信息,以及那些所谓的许诺。为此,德谟斯提尼才认为有必要指导民众辨别埃斯基尼斯演说内容的真伪。换言之,民众关于政治家个人的“认识”可能影响着他们对其他政治信息的接受与判断,从而使这种“认识”延伸为内容更广泛的政治认知,这一过程同样是通过政治家的公民大会演说而得以实现的。
    接下来,德谟斯提尼斥责埃斯基尼斯在斯基罗佛里翁月16日的公民大会上以欺骗手段妨碍民众了解“事实”,使得雅典人在最终得知腓力二世占领温泉关的消息时,已经难以决定如何采取行动了。在这里,德谟斯提尼特别阐发了民众在公民大会中进行政治商议的正当程序:先要“听取关于事实的演说”(akousai peri tōn pragmatōn),然后商议,进而“去做认为该做的事”(prattein ho ti doksai)。(17)引文中doksai是动词dokeō(认识)的不定式形式,表示民众在政治参与中的认知活动。这也就是说,了解“事实”(pragmata)是民众形成政治认知(doksai)并采取行动(prattein)的基本前提。德谟斯提尼指出,他本人曾在前一天向议事会说明实情,并提出自己对事态的预见。但是,议案却未能提交公民大会,民众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接受了埃斯基尼斯发布的虚假信息。其结果是,尽管雅典民众对腓力二世到达温泉关的消息感到震惊,并且为使节没有向他们汇报而气愤,但是他们仍然相信埃斯基尼斯所谓的许诺是能够实现的,因而拒绝听取德谟斯提尼的演说。德谟斯提尼进一步声明,如果在当天的公民大会上“真实”(tēn alētheian)得胜,他本来就可以立即提出反驳,向民众传达信息并且防止雅典民众错失采取行动的机会。然而,埃斯基尼斯却给出欺骗性的许诺,试图利用演说把雅典民众引向虚假的希望(phenakisthēnai tois logois toutois),同时阻止民众从德谟斯提尼这里听到实情(talēthē mē…akousai)。(18)
    在以上这些叙述中,德谟斯提尼着重强调公民大会演说对民众政治认知的重要影响,突出他本人如何力争向民众及时传达“事实”,而埃斯基尼斯却在公民大会中用谎言排挤“事实”,控制政治信息的发布,主导民众对政治事务的认识与判断。实际上,公元前346年埃斯基尼斯成功说服民众接受腓罗克拉底和约,这表明民众当时在其演说影响下普遍认为该和约是正当而有益的,直到公元前343年,民众的想法很可能仍未改变,德谟斯提尼在诉讼中面对着民众多年前所形成的这种政治认知,并试图加以改变,为此,他回顾了当年公民大会的商议过程,聚焦于埃斯基尼斯的演说,以及他们两人在传达政治信息方面的彼此竞争。通过这种回顾,德谟斯提尼将民众的既有认知(doksa)表述为受到欺骗的结果,而与他所提供的所谓“事实”(talēthē与pragmata)对立起来,并要求民众摒弃前者,将注意力重新转向后者,从而形成新的政治认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