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新发现的吉野个里遗址说明了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日本学刊》 韩铎 参加讨论


    1989年2月下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吉野个里遗址,通过新闻媒介的广泛传播,轰动了日本全国。
    紧接着,好长一阵子,由于报刊上不断跟踪报道逐步清理出的一个又一个新发现,学者们也以各种方式就这些文物出土的意义发表见解,结果不但促使日本政府把该遗址指定为国家级“特别史迹”,而且在广大群众中掀起了一场关于古代日本的“寻根”热。据报道,到1991年底为止,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参观者已达500多万人。
    吉野个里遗址为什么会在日本引起国家和学者们的极大关注,牵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呢?这是因为,它的出土,不但能够更好地填补日本上古史的一段文献空白,说明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的日本到底是什么样的,而且有助于解开历史学家们过去争论不休的许多“谜”。其中最大的一个谜是:中国史书《三国志》等关于日本古代“邪马台国”的记载,其真实性或可靠程度如何?所谓“女王(卑弥呼)之所都”的邪马台国究竟在哪里?在九州还是在畿内(京都附近)?
    吉野个里遗址在九州北部佐贺县境内,地处素以文物宝库著称的佐贺平原东部,是一片丘陵地带。它位于著名高山脊振山余脉的山脚下(禅宗创始人荣西曾在此山首次移植中国茶树),旁边有一条河(筑后川支流)流过,离唐宋时已与中国海上交通频繁的内海-有明海也很近。
    1986年,县政当局曾把这片丘陵地带列为建造集体住宅区的“最有力候补地”。县的教育委员会闻讯后,建议在正式做出决定前,先动用本县的财力和人力进行由点到面的大规模地下发掘,以便保护古迹,抢救文物。经过3年多艰苦而又细致的发掘、整理,最后惊奇地发现,这里原来埋藏着一座绵延了600年的弥生时代的环濠聚落,遗址、遗物非常丰富。于是,县里只好取消建造集体住宅区的原定计划。这说明,日本举国上下多么重视文物保护。在战后日本,虽然西方式犯罪应有尽有,但像我国近年来猖獗的那种盗掘古墓案件却从未发生过。
    
    这座环濠聚落的显著特点,是它规模特别大,所辖区域很宽阔,在同类遗址中首屈一指。其总面积为40公顷,按1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计算,也就是一共占地40万平方米。整个聚落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短(0.7公里),分成被外濠围着和被内濠围着的两个部分。聚落内部居住区、耕作区、仓库区、坟墓区等井然有序。外濠的濠堑,保存得最好的处所,宽度为7米,深达3米,呈“V”字型。
    在九州也好,在近畿也好,日本已多处发现弥生时代的环濠聚落,但都不像吉野个里这样巨大而又完整。正因为它规模大,遗迹、遗物也相应地丰富得很。截至1991年下半年为止,已发掘出竖穴居住遗址约350处,坟丘2000余座,以及大量的石器、陶器、铜器、铁器等。据说,从各种遗址中出土的全部遗物,能够装满8000多只集装箱。
    从已经出土的遗迹、遗物中,根据年代测定可以看出,吉野个里遗址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然后又盛极而衰的漫长过程。
    早在弥生时代前期,这里就沿着山岭的边缘地带,在丘陵的一角出现了几处规模较小的聚落。出土的遗物中有炭化了的米粒,还有猪和狗的遗骨。可知当时已能从事稻作,并且开始饲养家畜。与此同时,在这几处聚落的南端,有4公顷那么大一块地方,是挖了环濠,被围起来的。这表明,很有可能,早在那时此处就产生了一个特殊而有权威的集团。
    到了弥生时代中期(从公元100年前后算起),由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这里不但耕作面积迅速扩大,人口增多,而且在那个特殊权威集团所在地附近,已建立起青铜器作坊,形成日本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中心。发现遗址后陆续清理出的遗物中,有制造“巴形铜器”(盾牌装饰)的铸范、制造铜矛的铸范、制造铜剑的铸范等,以及炼铜时所使用的风箱上的送风口和坩埚的碎片(后两种遗物据说年代更早,可能属于弥生时代前期)。大约从公元前50年前后起,已于聚落北侧修建一座巨大的坟丘墓群,把过世首长层人物集中埋葬在一起。不早不晚,就在出现青铜器作坊和巨大坟皇墓群这段时期内,似乎是有领导、有规划地建起了一条又长又深的环濠,几乎把整个丘陵都围绕在里面,这就是现在发掘出来的外濠。为了更有效地防御敌人来犯,除濠堑本身外,这条外濠还用挖濠时挖出的土筑成土垒,在土垒上像栅栏似的倒插着一棵挨一棵的大树。这些树,从穴址看,每棵直径为20~30厘米,相当粗,并且向外倾斜,使来犯者难以爬过。
    一来有类似“城”的防御设施,二来已能够制造青铜利器,这是古代社会衡量形成城市与否、形成国家与否的两个最重要的物质条件。而日本史学界过去一直认为,日本在公元7世纪才开始有城市。不知今后将如何解释吉野个里的这个“谜”,要不要改写历史?
    弥生时代后期(公元50年至300年前后)是它的鼎盛期。其主要标志为:防御设施更加完善,又在外濠内侧设立了可称之为“望楼”的哨所,就是把一栋茅屋用几根木头柱子架高,用以观察濠外的动静;随着财富积累的迅速增加,用来代替以往简陋的“储藏穴”、显然不可能归个人所有的“地板架高式仓库”也迅速增加,已发掘的遗迹,多达40余座;铁制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已发掘出的遗物,有铁镰、铁锹等农具以及铁斧、铁镞等武器;出现了很像是“宫室”的独特房屋建筑,且有作为王权之象征的中国传来或仿制的铜镜出土。
    然而,在经历了这段鼎盛期之后,这个城市或“国”的中心,却突然消失了。原因何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不是研究考古或日本古代史的,但总觉得,在现有几种不同说法中,“迁移说”(东迁到本州)和“战乱说”(被别国消灭)颇具说服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