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战后国际关系史的分期问题
笔者于1981年曾撰写“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分期”)登载于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岁月悠悠,转眼已过去10个年头。在此期间,国际形势发生了战后最深刻的变化。为此,特撰写本文,以续“分期”,并略作修正,以期比较正确地、完整地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期的各个阶段的本质特征。 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及其格局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当时,法西斯轴心国败局已定,盟国首脑主要关注着战后的安排。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苏、英三大国就结束战争与安排战后世界秩序所通过的公报、宣言和协定以及建立常设机构形式,人们称之谓“雅尔塔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以美、苏为中心划分世界势力范围。欧洲一分为二,西欧属于西方势力范围,东欧被视为苏联势力范围,德国一分为二,东德和东柏林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西德和西柏林属于英美势力范围;苏联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扩张得到国际会议的首肯;中国、日本、南朝鲜为美国的势力范围,北朝鲜、中国的东北被视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联合国则作为缓冲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这一种划分是基于肯定战争所造成的既成事实。诚如列宁早就精辟地论述过的:“战争是用暴力继续执行战前已经执行的那一政策。和约是记下军事行动所造成力量之间的一些变化。”① 当然,雅尔塔体系不可能消除三大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分歧,随着战争胜利的到来和力量对比的变化,维护还是突破雅尔塔体系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线,持续影响着战后国际关系的进程。因此,战后国际关系的主线、主要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及其力量的较量。 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至1990年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为止,国际关系史可考虑分为三个时期九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1945-1960年。 这是美苏对抗以后又发展为两大阵营对抗的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5-1949年;第二个阶段,1949-1955年;第三个阶段:1955-1960年。各段的内容,“分期”一文已详加阐述,本文仅就这一时期主要内容略加追叙。 战后,美国凭借二战中猛烈膨胀起来的实力,企图打破雅尔塔体系,称霸全球。1945年,杜鲁门在继任总统后不久就说:“俄国人不久会被放到他们应坐的座位上去,然后美国领导世界,按照确当的方式去管理世界。”②美国的行动遭到苏联的抵制,苏联竭力维护与巩固其胜利成果,维护雅尔塔体系。美国的扩张行径往往在两个中间地带进行。因此,也必然遭到世界上被压迫、被欺侮、被控制的民族坚决反抗与斗争。 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中国成为独立民主的国家,它既不再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也不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国确立甚至要突破雅尔塔体系的尝试,经过美苏对抗与较量,不久,出现了两个德国和两个柏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的形成,也是按照雅尔塔体系的原则行事,是美苏为代表的东西方对抗的产物。 朝鲜战争原来是南北朝鲜的冲突,美国插手的目的是要占领北朝鲜,进而向中国推进,突破雅尔塔体系。中朝人民的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使朝鲜半岛维持在雅尔塔体系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1955年4月世界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29 个亚非国家的国际会议在印尼万隆的召开,标志着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斗争的新发展,它开始作为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走上世界政治舞台。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中苏两党的分歧和斗争演变到1960年两国关系的恶化,使战后一度存在主要是共同对付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社会主义阵营已名存实亡,这个历史事件影响深远。 第二个时期:1960-1972年。 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继续反对美国扩张政策和开始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时期。同时,也是世界各种政治力量正经历着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 这个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60-1965年;第二个阶段:1965-1968年;第三个阶段:1966-1972年。各段的内容,“分期”一文已详加阐述,本文仅就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略加叙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