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战后国际关系史的分期问题(4)
在外交实践中,戈尔巴乔夫把美苏关系由原来的对抗为主调整为协商对话为主的关系,实际上,对美国和西方国家采取守势和步步退让的姿态,以期换取美国、西方对他的支持和对苏联的经济援助,减慢军备竞赛,大幅度减少军费支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同时,采取措施,甩掉外交上的一些包袱。 1985年3月12日,即戈氏就任总书记的第二天, 苏美两国立即在日内瓦恢复中断一年多的双边裁军谈判,经过多次讨价还价,1987年12月8日,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终于在华盛顿签署一项全部销毁两国中短程核导弹条约。尽管在数量上只占美苏核弹头总数的4%左右,但这毕竟是苏美裁军史上第一个裁减核武器的条约。 1988年12月7日,戈氏出席43届联大并发表演讲, 宣布苏联将在两年内单方面裁军50万人。 1989年3月,美国银行团访问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贸易总协定”, 规定几年内对苏联投资额达80亿至160亿美元。同年12月初, 戈氏与美国总统布什在地中海马耳他会晤,双方确认了冷战时代的结束。 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由于苏联的主动, 东西欧关系有了相当程度的缓和。1988年6月25日,欧共体与经互会在卢森堡签署建立正式关系的联合声明, 结束了双方30多年来互不承认的局面,8月,苏联与欧共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以期苏联从西欧国家获得国内急需的资金、技术和先进设备。 对东欧盟国,戈尔巴乔夫一方面宣称平等地对待他们,另一方面对于符合他的改革思维的政治势力予以支持、鼓励,反之,予以打击。 正值苏联按照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开展活动时;正当80年代以来,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实行改革开放时,西方国家特别美国趁机大大增强它的“和平攻势”。 1917年社会主义制度问世以来,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交替使用文武两手,企图搞垮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从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到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无一不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其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不同的是,随着使用武力一再失败之后,更加着重“和平演变”的手段。1982年6月8日,美国总统里根在伦敦英国议会发表了一篇称作是“代表美国对外政策总目标”的讲话,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和平政治攻势”,提出要与苏联展开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和平竞赛,最终使苏联、东欧实现西方模式的“民主化”。④ 1989年5月12日,布什在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发表对苏政策讲话时, 首次提出美国政府目前对外政策的主题是:走出遏制,使苏联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即“超越遏制”战略。此战略是布什政府对苏联及东欧国家推行以军事实力为基础,以经济合作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目标的战略方针。1989年7月, 布什亲自走访波匈两国,支持实行政治多元化,美国国务卿贝克在1990年10月一次讲话中表示,最终“希望有一个建立在民主价值观上的新苏联”。⑤ 在上述新的国际条件下,加之,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错误、弱点和困难,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共产党纷纷更名为社会民主党,即共产党社会民主化,并与反对党进行对话、磋商、举行“圆桌会议”,经过1990年的大选,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国相继由反对派执政,政治和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1990年10月3日,东德终于被西德合并,德国重新统一,苏联也决定逐步从东欧国家全部撤出苏联驻军。这样,华约军事集团已陷入瘫痪,经互会名存实亡。1990年11月欧安会成员国首脑云集巴黎,会议期间,北约和华约的22个成员国发表联合声明说欧洲“持续40多年的分裂和对抗时代结束”。上述一切表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结束以来的世界旧格局已经瓦解,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已经崩溃。 在第三个时期中,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更为明显。西欧联合趋势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欧洲共同体已发展成为拥12个国家,3.21亿人口的组织,具有强大的实力,地位增强,其国际影响日益扩大,日本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其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随之,他们进一步要求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和欺侮。 第三世界国家进一步得到壮大,二战结束时,亚、非、拉美只有29个独立国家,今天已扩展到130多个。它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已从原来的17个增加到今天超过一百个。旨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发展中国家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发展到今天成员国已达120多个。其他第三世界区域性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种斗争方式所进行反对两霸为主要对象的斗争取得进展和胜利。如阿富汗、柬埔寨人民抗击苏越侵略者的斗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支持的以色列扩张主义的斗争,非洲各国人民反对南非种族主义的斗争都取得重大的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