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再论战后国际关系史的分期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人 沈学善 参加讨论

在这期间,中苏已完全决裂。东欧国家独立自主的潮流不断高涨。继50年代波匈事件之后,1964年罗马尼亚党中央全会通过了《罗马尼亚工人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问题所持立场的声明》, 强调兄弟党和兄弟国家之间的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原则。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党中央也提出了改革的方案,苏联竟置国际准则于不顾悍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资本主义世界内部裂痕的扩大也发生在60年代。由于竞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革命风暴的冲击,美国在军事上,屡遭失败,继在中国和朝鲜战争中失败之后,在侵略越、老、柬三国战争中又遭到了惨败。在经济上,战后至1972年共爆发了五次经济危机,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从60年代开始落后于西德、日本等国,这样西欧各国、日本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独行其是,不愿屈从于美国。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我们不得不重新确定协商的原则和实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一直是领导,不听取意见,对我们的盟国发号施令,而不是同它们商量,把新的政策方针通知他们,而不是同他们共同作出决定。”③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正式承认欧美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60年代以来,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战后至1972年年底取得独立的国家近80个,联合国会员共有132个,其中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占了99个。至此,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第三世界终于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在1971年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以76票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议案,这个事实充分显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强的力量。
    随着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随之不久,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访华,实现邦交正常化。尼克松访华后不久,“巴黎协定”签订了,美军开始从越南撤走,协定的签订,表明了美国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在这前后,美国开始调整它的全球战略。
    赫鲁晓夫在苏美关系中追求的是苏美合作,主宰世界,但在双方斗争中往往采取退让的政策,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苏联在经济和军事力量方面落后于美国的缘故。但是,赫鲁晓夫有时也采取冒险主义的政策,企图对西方施加某种压力,以有利于苏联。没有实力的威慑是没有力量的。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即为例证。最后,苏联从古巴撤走进攻性武器而告终。此后,1964年上台的勃列日涅夫决心加速发展核力量,以取得对美国的核优势。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美核力量终于出现均势。
    从此,国际关系进入第三个时期。“分期”一文对1972年至八十年代初的内容略加描绘,其后的内容更没有也不可能述及,本文将详加叙述。
    第三个时期:1972-1990年。
    这是以美苏争霸为中心内容的,以世界趋向多极化为主要特点的,以雅尔塔休系瓦解而告终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主要根据美苏争霸的态势以及双方力量消长的情况,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2-1981年
    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
    原任美国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在1973年所写的《美苏关系》论文中承认“苏联现领导利用越南战争在美国造成的恶果,利用一切使美国外交政策走向消极的倾向,企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的重要国家大挖美国的墙脚。”他还认为美苏“两大国的争夺将贯穿整个七十年代,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过去更激烈、更复杂、范围更扩大”。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关注国内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与增长,致使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发生较大变化。1950年,苏联工业产值只相当于美国的30%,到1965年上升为62%,到1978年则已达到80%以上;同一时期,苏联的国民收入则从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1%上升到59%和67.7%左右。
    当然,就整个经济水平而言,苏联仍赶不上美国,但是,对外扩张主要依靠可以用于战争的经济等力量。在这方面,苏联却比美国拥有更有利的条件,苏联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苏联政府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力量为其扩张服务,苏联多年来把85%以上的工业投资于重工业,而重工业内部又主要投资于军工生产及与之关系密切的部门。它还最大限度地增加军费开支、1960年,苏联的实际军费为300多亿美元,但到1978年已增至1200多亿美元。它还把科技力量优先用于军事目的。这样,苏美军事实力对比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苏美核力量由1962年的悬殊差距发展到70年代初的基本平衡,在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占有优势。基辛格承认:曾经成为整个战后时期特征的美国决定性优势,到1967年已经结束了。尼克松也认为,到1973年,美国和苏联在战略核力量和战区核能力两方面大体相等。
    与此同时,美国面临的形势却是严峻的。侵越战争带来的损失及震荡严重而又久远;苏联力量特别军事实力的增长将危及美国称霸的利益,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趋向已使美国不能为所欲为;美国力量的下降,它称霸世界的狂妄计划屡遭失败。据此,尼克松不得不调整美国的战略,实行战略收缩。它急于要退出越南战争,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调整与改善同西方伙伴的关系;在对苏关系上,改硬对抗为软化苏联,限制苏联的扩张。
    但是,美国调整其战略的目的还是要千方百计保持它的既得利益,继续推行它的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继续在我国领土台湾问题上,干涉我国内政,侵犯我国主权,继续驻军于南朝鲜;纵容以色列侵略者,支持南非入侵安哥拉;干涉一些中美国家的内政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