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五十年历史发展的主潮流(3)
(4)发展与改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和决策者能否及时捕捉有利机遇相关。资本主义国家面对二战后急剧变化的形势,在发展战略上及时调整,采取了重要的改革调整措施,而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一段时期深受苏联僵化模式的影响,不仅改革停滞不前,而且对突破苏联传统模式的举措横加指责,阻碍改革的进程,从而在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竞争共处中处于不利地位。战后日本的崛起,充分利用了美国在亚洲发动朝鲜战争和越战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联邦德国的崛起也利用了美苏冷战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东亚“四小龙”的崛起则利用了当时中国内乱和封闭,占领中国的传统海外市场。对比1992年初邓小平关于抓紧难得的有利国际形势,扩大改革开放步伐讲话前后的中国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有力地表明了领导者的决策对于发展与改革的重要。 (5)在发展和改革中重视协调公正和效率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富裕和贫困共生现象。 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改革和调整趋势 从战后初期至今近半个世纪这一潮流持续不断。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美、欧、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浪潮中十分活跃。在美国有1945-1953年的杜鲁门政府的公平施政政策;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1961-1963年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政策和1963-1968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改革政策。在日本有1945-1955年的战后初期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和1956-1973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强化政府干预,实行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混合经济体制的政策。在西欧表现为: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是70年代以前英国实行国家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法国实行了经济计划化措施和国有化政策,采取以市场机制为主的有计划的市场调节经济,以图消除自由放任下市场机制的弊端和高度集中下国家控制经济的缺陷,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模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间的有限计划的协商经济模式。在联邦德国实行自由竞争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它既不同于凯恩斯主义模式和国家计划经济模式,也不同于完全的自由放任竞争经济模式。在西欧,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引人注目,它是西欧国家联合发展经济的新途径。 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滞胀和1979-1982年,1990-1993年经济危机的困扰,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大幅度的政策调整和新一轮改革。在美国有1969-1974年尼克松政府的新联邦主义政策,1977-1981年卡特政府的反滞胀经济政策,1981-1989年里根政府的振兴经济政策,1989-1993年布什政府的稳定发展经济政策和1993年上台以新政继承人自居的克林顿改革。7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的经济改革;在英法等西方国家还出现了通过企业民营化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趋势。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强化了主导型管理体制的混合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兼顾内需的贸易,金融立国、科技兴国政策。 2. 社会主义国家在重重阻力中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 50~60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政策进行了改革性探索。苏联30年代开始形成了社会主义的高度中央集权的、以行政管理经济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主导模式对战争年代和战后苏联初期的经济重振、对新兴的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形成僵化模式,妨碍了和平和经济大发展时期的改革和发展。1953-1964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调整,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但基本上是纠正斯大林时期的某些偏差,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1965年开始,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从而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以行政管理经济为主的,有限利用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既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模式有所修正,又是在苏联走上霸权扩张条件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巩固和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短期当政,虽在一些问题上有所调整,但在总体上,并未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弊端,近半个世纪的过缓改革进程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1985-1987年戈尔巴乔夫突破旧模式,提出了大幅度的改革设想,1987年苏共中央6月全会通过根本改革经济管理基本原则的总体方案。但是,1988年7月后在经济改革受阻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急剧向右转,在苏共党内政治力量决战中导致戈尔巴乔夫下台,1991年底苏联解体和苏共被解散意味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大失败和苏联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挫折。 在东欧这一时期,由于1948年起南斯拉夫反对苏联控制,以及抵制共产国际情报局错误决定的斗争,推动了1950-1970年间南斯拉夫经济工人自治和社会自治的改革。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1957-1964年匈牙利进行了局部的经济和政治调整政策,1965年以后又开展了以工业为主的全面经济改革。在捷克斯洛伐克有1965-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改革,但是遭到苏联的血腥镇压。在70~80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出现徘徊和曲折。波兰的工潮和社会动荡推动1982-1986间的社会经济改革;匈牙利的继续进行改革探索,捷、德、保、罗、南、阿在改革中徘徊。由于东欧国家不能有效地坚持独立自主,苏联势力在东欧急剧退出引发的冲击波,东欧国家长期以来存在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改革中的失误,以及西方世界和平攻势的加强。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剧变。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