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五十年历史发展的主潮流(4)
在中国,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以来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基本路线,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关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重要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以来,国民经济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在世界经济乌云密布的形势下,出现了世界少有的迅速发展势头,开始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本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特点之一。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曲折发展,是当代现代史必需回答的问题。首先,从世界历史的长河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苏联革命和建设75年,中国革命和建设45年,时间还短,缺乏经验,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其次,现有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加速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改革,就难以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三,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彻底,因而社会主义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困难得多,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试想英、法、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巩固都要花费200年(1640-1832)、86年(1789-1875)和100年(1775-1877),何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呢?第四,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宣布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来自资本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至颠覆,这种外部环境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说:“如果从实质上来观察问题,难道历史上有一种新的生产力是不经过许许多多的失败、错误和毛病,而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的吗?”他还说过:“历史通常是循着曲折的道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善于估计历史的最复杂和最离奇的曲折道路,这是无可争辩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715页)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整个说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还处于初创时期,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切不可躺在“社会主义优越性”上睡大觉,要不要改革,实际上是第二次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问题。而如何改革则同样关系到革命的成败。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东欧的失利和苏联的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的还有中国模式等各种类型。 3. 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上了“脱贫”道路,逐步发展为新兴工业国家的趋势 60~70年代,东亚“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崛起是和它们实行发展外向型经济政策和推动经济起飞举措分不开的。他们强调在政局稳定前提下,在稳妥和逐步进行符合本土实情的政治改革时,着力进行发展经济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加大政治改革的力度。他们走上脱贫道路,达到中等发达以至发达国家程度③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发展外向型,全方位开放,把本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上也从西化、苏化型到开始探索符合本国特色型的改革道路,它们既不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也不按苏联和中国模式行事。在海湾地区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的发展是和石油收归国有并提高石油价格而成为致富国分不开的;拉美地区的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乌拉圭、智利等国步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则都和他们推行的富有特色的开放改革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面临共同性的普遍性问题。其一是,摆脱贫困,真正实现经济现代化,解决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资源优势削弱等问题;其二,摆脱前资本主义影响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多年统治的遗留问题,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其三,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欺负和压迫,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4. 现代化发展中,世界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大西洋地区扩散的趋势 7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中国开始腾飞、太平洋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美国西部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苏联的亚洲部分经济比重的增加,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太平洋地区经济的活跃和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对21世纪是大西洋世纪、太平洋世纪抑或两大洋世纪各持高见,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即大西洋的称霸时代已经结束,太平洋的地位日显重要。1982-1992年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人均GNP的年均增长率为6.1%,高于其它的南亚地区的3.0%,和高收入国家的2.3%。(《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表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5. 在现代化发展中,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代新科技革命就其深度和广度及其对全世界的影响而言,是历史上没有的。 首先,它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其次,它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并酝酿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第三,它加速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第四,它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第五,它促进了武器的急剧变革和军事战略的重大调整。第六,它也推动文化艺术和教育现代化的急剧变化。最后,它还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6. 现代化和贫困化共生,福利保障社会化趋势 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和改革趋势中,尽管社会制度和问题性质及严重程度不同,协调公正和效率、富裕和贫困成为普遍关注的大问题。以占收入或消费的百分额来计算,最低的20%和最高的20%分别为美国4.7%和41.9%(1985年),中国是6.4%和41.8%(1990年),巴西是2.1%和67.5%(1989年),坦桑尼亚是2.4%和62.7%(1991年),日本是8.7%和37.5%(1979年)。(《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表30)1990年世界银行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减轻贫困”(《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程度不等的福利国家政策。社会主义国家也着手改革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注释: ①参[苏]谢·科瓦廖夫:《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和国际主义义务》,1968年9月26日《真理报》;载[美]塔德·舒尔茨:《“布拉格之春”前后》,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652~657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