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罗斯近代文化冲突(4)
托尔斯泰不但在自己一系列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这种“既非乌鸦又非孔雀”的忏悔贵族形象,而且他本人也是这种贵族寻根文化的伟大代表。托尔斯泰由一个接受西方启蒙思想、具有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青年,发展成为晚年的宗法制农民的思想代表,其一生思想探索的轨迹,生动表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同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交融之后的寻根的过程。列宁在批判托尔斯泰思想宗教倾向的同时,充分肯定他的思想与创作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托尔斯泰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正是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不仅是俄罗斯近代文化,也是东方近代文化的巨人。 土壤派是19世纪下半期寻根文化的代表流派之一。6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其兄两次创办《时代》月刊,并以此为思想阵地,形成与发展土壤派的学说,主张“俄国社会应与人民的土壤相结合,并接纳人民的因素”。 作为土壤派的主要理论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与创作,构成了俄国文化寻根的巨大文化现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剧性经历(早年参加空想社会主义小组,后遭沙皇政府逮捕,苦役与军役)与俄国社会的巨变(农奴制改革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决定了他的思想由对西方民主的迷恋转向向俄国传统正教文化的回归。 同托尔斯泰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理解的民族土壤正是俄罗斯的宗法制农民:“我们的人民……把自己称为‘农民’,即‘基督徒’,这不仅仅是一个词,这是包含它的整个未来的思想。”他抛弃了他早年迷恋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以宗法制农民和农村村社为基础,构建他的“宗教村社社会主义”的理论⑩。他认为俄国传统的农村村社包含了“新的、美好的、未来的、理想事物的内核”,应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萌芽。按作家的构想,只要在农村村社基础上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小私有制,使每一个农民有一小块土地,拥有“自己的,或最好说,村社的花园”,那末,各个村社的小花园,则构成未来正教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花园。这种空想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有别于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带有鲜明的回归文化的倾向,是斯拉夫主义学说在新的形势下的继续与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本,第29卷,第23-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本,第2卷,第147页。 ③《列宁全集》中文本,第一版,第23卷,第251页。 ④“官方民族性”理论的创造人是当时沙皇政府国民教育大臣谢·谢·乌瓦罗夫。 ⑤〔俄〕普希金《论文学中的民族性》一文。 ⑥〔俄〕《别林斯基全集》俄文版,第6卷,第477页。 ⑦〔俄〕布罗茨基主编:《俄国文学史》(上卷),中译本,第353页。 ⑧布罗茨基主编:《俄国文学史》(中卷),1955年版,681页。 ⑨〔俄〕)沃罗夫斯基:《论文学》,中译本,第83页。 ⑩《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第87-88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