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英国工业革命与民众文化水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杨豫 参加讨论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教育革命的国家。早在都铎王朝就开始了的这场教育革命为英国建立了近代的教育体制,并为十七世纪的政治革命和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做出了不可否定的重要贡献。然而,到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之交,这种教育体制的缺陷变得十分突出。它首先表现在英国政府在传统上不给予教育拨款。各地的教育经费都由当地筹集或依靠慈善机构的资助。虽然宗教团体对兴办教育有很大的兴趣,例如,基督教知识促进协会从十八世纪初就开始对地方的小学教育给予资助,但这些努力都不足以挽回英国中、小学教育的颓势。都铎王朝的教育革命对英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到这时已经基本上消失。1743年,约克大主教的视察报告中指出,他所管辖的645个教区中41%没有学校。牛津主教1738年的视察报告同样指出他的179个教区中70%的教区没有学校。(18)英国中等教育的支柱是文法学校,但是,到了十八世纪,文法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开始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严厉抨击。英国大法官肯荣在1795年批评英国的文法学校“是个空架子,校园里面没有一个真正的学者。他们一无所知,却领取薪俸。最近我所知道的一些例子说明这些连一个学者都没有的学校却得到了资助”。(19)当时的著名教育家亚瑟·李奇也说“文法学校在十八世纪末正在经历着一场危机,主要是课程设置的‘退步’,管理的腐败和入学率的降低”。(20)1819-1836年,英国的全国慈善委员会对中等学校的资助状况进行调查并试图纠正腐改,厉行改革。但是,中、小学教育体制的改革直到工业革命结束时才真正开始。(21)在工业革命期间,“许多地方的市民、小业主和农民得不到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适当手段,更多的人甚至无法保证他们的子女上中、小学”。(22)此外,桑德森等人的研究证明,在棉纺织工业的中心兰开厦以及纺织业、煤炭业和冶金业的中心密德兰地区,中、小学校的入学率都很低。(23)在这些工业地区,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小学获得的拨款和资助也很少。(24)第三,根据1838年威斯特敏斯特统计委员会对当地的教育状况所做的调查,学生缺课的现象比较严重,缺课人数占该地区在校学生的29%。该调查报告称,“冬季上学的人数只有在籍学生的一半、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25)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英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到十八世纪中叶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不能满足工业化期间经济和社会变化对民众文化水平的需要。
    到1810年以前的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英国公立的中、小学所提供的教育手段已经萎缩。公立中、小学无力提供的正式教育却是靠其它的手段,即民办教育来提供。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兴起的主日学校和私立学校为英国提供了经济增长对教育需求的市场。1780年代初,罗伯特·雷克斯在格罗斯特郡兴办了第一所主日学校。(26)到1801年,主日学校的入学人数达到20多万人,1818年增加到45万人,占全国5-15岁人口的17.6%。1833年,主日学校的在校人数达到136万人,占全国5-15岁人口的45%。(27)主日学校的在校人数往往是当地公立小学人数的1.2倍。(28)到1820年代末,伦敦以外的出生于劳动家庭的每个儿童都在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时间里上过主日学校。(29)此外,到主日学校上学的还包括相当数量的成年人。根据1832年的调查统计,主日学校10%以上的学生年龄在15岁以上。在伯里、萨福德、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工业地区,14-18岁的学生人数超过14岁以下的学生。(30)
    主日学校是由教会和慈善机构兴办的。根据1851年的一项社会调查,不属于英国国教会举办的主日学校只占总数的3%。(31)教会兴办主日学校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满足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利益,向工人阶级的儿童灌输宗教思想,教导他们遵守工业社会的道德和秩序,正如主日学校的运动的早期领导人汉纳·莫尔所说的,举办主日学校的目的“是为下层阶级提供训练,帮助他们养成适应工业社会的习惯”。(32)因此,主日学校运动在工业中心特别活跃。1841年对兰开厦的一项社会调查证明,上主日学校的人数与上公立小学人数的比例与当地的职业结构成正比。在从事棉纺织业的人数越多的社区里,上主日学校的人数也越多。(33)在教学内容上,主日学校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动家庭的子女,不仅传播宗教信条,也传授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主日学校的调查还揭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主日学校虽然由教会兴办,但每所学校的具体经办者和教师却多为劳动家庭出身。拉克尔根据兰开厦的38所主日学校的调查,证明它们的管理者全部出身于劳动家庭,大部分的教师也来自劳动家庭,其中的60%过去曾经是主日学校的学生。(34)此外,这些调查还证明90%以上的主日学校上课的时间超过了3小时,其中的50%超过4小时。(35)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除了用小部分时间宣讲宗教道德外,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其中包括传播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价值观念。拉克尔认为,到1810年以后,“主日学校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工人阶级的教育机构,不再接受来自外部的影响和压力”。(36)主日学校对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在1805年到1840年之间,男性的结婚签名率从60%上升到65%,女性从35%上升到50%以上。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归功于主日学校的作用,因为在同期内,主日学校的入学率至少增加了五倍。(37)
    1790年代以后,为各个阶级开设的私立学校也有大幅度的增加。尽管这种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许多批评,但在英国政府采取教育立法的手段之前,对提高全民文化水平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政府虽然从1833年开始通过立法对教育进行干预,但政府给予教育的拨款依然十分有限,公立学校仍处于萎缩之中。(38)家长交不起学费固然是造成公立中、小学萎缩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劳动家庭的家长认为公立学校不应当只满足于教授一般的读书写字,还应当教授实际的生产技能。因此,学校和家长之间在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上存在分歧。正是由于公立学校拒绝提供家长们所需要的教育,“能坚持每天上学的学生人数不多,在校读书的时间也很少有超过一年半的”。(39)实际上,只要学校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家长们还是愿意为子女的教育投资的。肖菲尔德也证明“工人阶级家长对向上的社会流动的期望导致了他们自愿地对子女的教育付出很高的投资”。(40)私立学校便是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而诞生的。特别是非国教徒兴办的私立学校,改变了文法学校那种只注重古典知识教育的倾向,增加了实用的课程。
    私立学校大量出现以后,造成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竞争。许多学生从那些只传授一般文化知识的公立学校转学到能够传授实践知识的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入学率的降低很可能就是转学造成的,加上当时英国很高的社会流动率,学生很可能在某个私立学校里“读书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一年半的”,但他们是在好几个学校里完成整个学习阶段。(41)1834年,曼彻斯特统计学会的一项调查报告证明当地五分之四的儿童进过学校,其中80%的学生是由家长完全承担学费。(42)根据1859年纽卡斯尔的一份调查报告,当地工人阶级家庭的儿童在每一所学校里所待的时间都很短。但接受教育的时间平均达到了5.7年。1861年,霍拉斯·曼恩发动了全国教育普查活动。根据他在那年的做的统计,“工人阶级的儿童上学的时间超过四年到四年半以上,学费主要由家长承担”。(43)1838年,该学会对邻近的市镇彭德尔顿的教育所做的调查也证明有97%的儿童入学,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读了3-5年,另外三分之一超过5年,还有三分之一少于5年。(44)这个数字与霍拉斯·曼恩提供的全国教育普查的统计数字大致上吻合。1851年的全国教育普查还证明有214万人经过了平均四年以上的学校教育,与纽卡斯尔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到的有254万人经过学校教育的统计也大致上吻合。这份报告还估计英国90%的儿童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学校教育。1869年,霍拉斯·曼恩在布里斯托尔召开的英国社会科学促进会的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纽卡斯尔委员会的报告中做出的估计得到了以前所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结果的证实”。(45)对于民办教育对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作用,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虽然仍然坚持悲观派的立场,但也承认“1963年以来在教区登记的结婚签名记录和学校注册记录(包括学生出勤和提供教育的条件)上的计量研究成果使我们在教育质量上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尽管在某些方面还留下了疑点”。(4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