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跨世纪的当代世界改革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教学》 黄安年 参加讨论

在苏联则发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历史性曲折变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短期当政,虽在一些问题上有所调整,但在总体上,并未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弊端,近半个世纪的过缓改革进程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使苏联面临难以解决的四大矛盾,即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在和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的社会霸权扩张主义的推行,理论上的民族团结与自治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以及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苏共领导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层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1985-1987年戈尔巴乔夫突破旧模式,提出了大幅度的改革设想,强调苏联正处发达社会主义国家的起点;要加快发展战略,由粗放式经营到集约化,根本改变经济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1987年苏共中央6月全会通过根本改革经济管理基本原则的总体方案,其后又有几个立法和十多个配套措施。但是,1988年6-7月苏共19次代表会议后,苏联改革形势发展了急剧的变化,在经济改革受阻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要求先进行政治改革,公开提出取消党的领导地位,鼓吹仿效西方多党制,推行总统制。在苏共党内政治力量决战中,1991年的“8.19”事件导致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上台后抛弃社会主义的旗帜,1991年底苏联解体和苏共被解散意味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大失败和苏联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挫折。
    在70-80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出现徘徊和曲折。波兰的工潮和社会动荡推动1982-1986间波兰的社会经济改革;匈牙利继续进行改革探索 ,捷、德、保、罗、南、阿在改革中徘徊。由于东欧国家不能有效地坚持独立自主,苏联在东欧急剧退出,东欧国家长期以来存在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改革中的失误,以及西方世界和平攻势的加强,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解体,从而宣告雅尔塔体制的解体。
    二 当代世界发展改革潮流的特点
    首先,是多元化、民族化和开放性的趋势。
    这突出表现在,西方国家已从单纯应付危机型改革发展到结构性调整型改革。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已不只是为防止生产过剩危机或滞胀危机,而且为保持繁荣和稳定。解决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问题和富民称霸,要不断调整和改革。世界上一些国家已从单纯意识形态型发展到超越意识形态型,西方国家注意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功经验,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注意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吸收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借鉴东、南、西、北各方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世界银行发表的1990年、1991年、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分专题报告了贫困问题、世界发展指标、发展面临的挑战、发展与环境问题,集中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展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经验的借鉴④。
    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民族化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从作为普遍规律的苏联模式框架下局部调整的苏化型改革到东欧国家注意开始结合本国国情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上也从西化、苏化型到开始探索符合本国特色型的改革道路,她们既不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也不按苏联模式行事,从而出现民族化发展趋势。
    从封闭性的经济,或两个平行市场到对外开放转型,与世界市场接轨,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一大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走上脱贫道路,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全方位开放,把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普遍重视国家和市场在改革发展中的互补功能。
    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实践中是概莫能外的。从战后前25年到7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的改革显示由国家强化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到控制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则从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国家适当干预模式。当代发展中国家重视有利于市场发展的发展模式,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前言中写道:“当政府能对市场功能起到补充作用时,最有可能成功地促进发展和减少贫困,而当国家和市场作用相冲突时,经济发展就会遇到极大的障碍。”这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结论。
    第三,由单一的经济改革逐步发展为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协调发展。
    战后初期,各国的发展改革以单一模式偏多,70年代以来逐步向兼顾政治和社会改革方向协调发展。在苏联出现过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模式,后又有政治改革领先的模式,但都没有处理好相互关系。波兰、捷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始终受到苏联控制的干扰,从而严重影响协调发展。东亚一些国家的改革,强调政局稳定的前提,在稳妥和逐步进行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改革时,着力进行发展经济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加大政治改革的力度。而像伊朗巴列维国王那样不顾本国国情,照搬西方的政治民主化政策却导致了失败。在中国既有文革那样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带来了全国性大动乱和大倒退、大破坏的惨痛教训,也有近年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协调发展,从而出现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大好形势。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展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在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政局稳定优先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