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罗荣渠 参加讨论

一、对东亚历史转型期应进行再认识
    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正在发生一个大转折,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政治上的大变化是战后建立的美苏对立的两极化的雅尔塔国际体制被打破,世界政治转向多极化格局;经济上的大变化是战后建立的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趋于解体,东亚重新崛起形成欧洲北美以外的第二新兴工业带。
    东亚,又称“太平洋亚洲”(Pacific Asia),从地理上讲,指的是欧亚大陆太平洋岸的边缘和半边缘地带,包括亚洲大陆东部的大陆、半岛与海岛。狭义的东亚指中国大陆、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台湾岛等;广义的东亚包括东南亚即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诸国;再扩而大之,甚至可把南亚即印度半岛诸 国也包括在内。就东亚的重新崛起而言,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日本、朝鲜、韩国、中国台湾、香港、东盟五国这个范围内,这大体上是汉字文化圈影响所及的地区。
    长期以来,东亚地区在人类古典诸文明中遥领风骚。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华夏文明(sinitic civilization)的农耕技术、帝国官僚体制、教育制度、儒教人文主义等等,都领先于西亚和地中海文明。这一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六、十七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渗入到东南亚的边缘区之前。十八世纪后期西欧工业革命使世界文明的罗盘针发生了重大转向:世界商路从大陆与近海转向远洋,使环北大西洋成为现代世界活动的中心区域;崭新的文明-西方工业文明-在欧亚大陆的最西端兴起,而位于欧亚大陆最东端的华夏古典农业文明则转向沉沦。东亚被完全排挤到世界舞台的边缘(日本除外),而东亚世界自身也发生了有史以来的大转变。在这个大的历史转型期,以西方为中心编织的世界史学把东亚界定为“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词实际上是停滞、落后、专制主义、普遍奴隶制、东方家产制等的代名。①由西方人设计的亚洲历史观,经马克斯·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理论的敷陈②,形成东亚社会的落后性与停滞性的历史定论。
    但是,在最近仅仅一代人的世代中,东亚的巨变使世界的时针又开始重新转向。这指的是日本从战败国地位重新跃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东亚“四小龙”跨过殖民地时代在短期内跃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中国从“东亚病夫”一变而为东亚社会主义工业国,近年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取得持续高增长的巨大成就;东盟国家也已改变殖民地面貌,追踪“四小龙”进入准工业化进程。总之,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正以不同方式进入现代世界的发展大潮,它们的经济增长远远打破了西方国家工业化时代的历史纪录。这就是引起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
    东亚发生的巨变对国际社会科学提出新的挑战。不论是五十年代的世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六十年代的现代化理论或七十年的激进的依附理论,都不能对现实做出较满意的解释。近十年来,关于东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新课题。③
    东亚人尤其需要对东亚进行再认识。应该说,近年来关于东亚经济发展的单向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战后主流派的西方发展理论有两个重大缺陷:一是单纯经济观点,忽视了后进现代化的启动是非经济因素重于经济因素;一是历史观点很薄弱,忽视地区性的悠久历史联系与文化资源。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指出:“现在有必要依据现代东亚的变化来重新探讨东亚近代史的框架,……有必要建立新的东亚的近现代史结构。这对从历史上把握现代世界是非常必要的。”④只有这样,即从历史、现状、理论的结合与整体关联的角度来看待东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才可能获得有关东亚的历史、文明与发展趋势的正确图像。
    二、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种基本演变形式
    东亚大陆与其周边的东海与南海海域形成的多边联系网络,与西北欧及其周围海域的联系网络有些相似,但范围更加广阔。这样,就为东亚的区域性人口、技术、资本、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特殊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东亚世界的经济一文化互动链。在前现代时期,东亚的古典文明是以中国大陆为中心而向东北亚与东南亚呈扇形展开的,因此以中国的儒教伦理为核心的政治模式、重农抑商的农耕文明、汉字书写与印刷文化,都直接投射到中国周边的原始与半原始经济区,形成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以朝贡贸易与册封体制为特征的东亚世界体系。⑤这可称之为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之为东亚“经济圈”(或“经济世界”)。对比地中海文明而言,中国作为文化圈的中心胜过作为经济圈的中心。历史上的中国曾遭遇到多次的严峻的挑战,帝国体制多次经历衰落与分解而又一再修复并复兴,因而得以长期保持东亚世界的稳定格局,中心与边缘形成松散的从属关系。这与地中海世界的格局大不相同。可以肯定地说,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从很早以来就已经分道扬镳,自成体系的东亚世界保持自己的独立发展,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这样长的历史连续性在世界各大文明圈中是绝无仅有的。
    到十九世纪,以世界贸易-工业-基督教-科技文明为特征的现代西方崛起,形成并扩展成为第一个真正的世界体系,于是以农业-儒教文明为特征的东亚世界和以农商结合-伊斯兰教文明为特征的阿拉伯世界都急剧衰落。远洋贸易,世界市场,新兴工业,这三者打破了前现代和区域世界的自然平衡,把整个世界,从西方到东方,卷入一场大交易、大生产、大转变的运动之中--这就是世界规模的现代化运动。世界历史从分散的区域性的农业世界向联成一气的全球性的工业世界大转变。在近两个世纪中,一个以新兴欧洲与北美为中心而重新建构的、以世界市场为框架的现代世界体系就形成了。正像布罗代尔所说的那样:
    不听任何人指挥的市场是整个经济的动力装置。欧洲的发展,甚至世界的发展,无非是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把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远近贸易纳入理性秩序,而所有这些贸易加在一起就趋向于创造一个有整体性的世界。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