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9)
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水平比较 (工业化水平) 资料来源:《亚洲周刊》(香港)第7卷36期(1993年9月12日) 人均国民收入比较 东亚新兴工业化地区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格局。这种梯级式的追赶导致各国与地区经济间的多层相互依赖关系,甚至形成互补的跨国的区域性经济圈。但另一方面,随着各国经济和技术实力的消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的削弱,也将导致相互间的竞争加剧,使东亚变成国际经济冲突加剧的新战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将取决于许多难以预测的变数。今后东亚发展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但不管怎样,两个世纪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只有努力发展一种相互依存的新格局,才可能使饱经战乱与穷困的东亚在新世纪中转变为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新东亚。(43) 注释: ①卡尔·魏特夫:《东主专制主义》,中译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年。 ②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③参The East Asian Miracle,a Word Bank Policy Research Report,New York,1993。 ④中村哲:《近代世界史像の再构成》,中译本改名为《近代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31页。 ⑤参濱下武志:《近代中国の国际契机》,东京,1992年。 ⑥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译本,三联书店,1993年第二卷,第227页。 ⑦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9~242页。 ⑧富永键一:《马克斯·韦伯论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2期。 ⑨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7章。 ⑩参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61-287页。 (11)石井一郎:《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日本模式论”的初步考察》,见神岛二郎编:《日本现代化の精神构造》,东京评论社,1974年。 (12)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卷,第13页。 (13)水野明:《福泽谕吉的“脱亚论”考证》,见《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1991年,北京。 (14)Hu Shih,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Japan;A Comparative Study in Cultural Conflict,The Cultural Approach to History(ed.by Caroline F.Ware),New York,1940,p.245。 (15)森岛通夫:《经济与文化:日本现代化的两个方面》,《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第7卷1期。 (16)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考德国学者乌尔里希·门泽尔:《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帝国主义影响的延续还是迎头赶上的实例?》,见罗荣渠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济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日本学者中村哲在《近代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一书的第三章“近代东亚史结构的再探讨”中,也讨论了这个问题。 (17)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9卷,第131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