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7)
(18)盛田昭夫:《日本制造》,1987年,第226页。 (19)高棣民(Thomas Gold):《东亚新兴国对发展理论的挑战》,见萧新煌编《低度发展与发展》,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5年,第15页。 (20)魏萼:《中国式资本主义--台湾迈向市场经济之路》,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第7页。 (21)(38)《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第4-10页,128-147页;第36、45页。 (22)Karel G.van Wolferen,The Japan Problem,Foreign Affairs,1986,no.6. (23)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译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24)参Peter L.Berger,East Asian Captalism:A Second Case,见The Capitalist Revolution-Fifty Proposition about Prosperity,Equility and Liberty,1987;Gordon White(ed),Developmental Sates in East Asia,1988。 (25)(26)(31)[36)]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第242-243页;第250-254页,第59页;第189-195页。 (27)塞缪尔·亨廷顿:《发展的目标》,见《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45页。 (28)金耀基:《台湾的个案研究--后儒学文化中的民主探索》,《二十一世纪》(香港),1993年6月。 (30)参魏萼,前引书;Herman Kahn,The Historcal and World Context of East Asian Development,1979。 (32)李亦园,《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见《文化的图像》(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年,第117页。 (33)参杨懋春:《中国的家族主义与国民性格》,见李亦园、杨国枢编《中国人的性格》,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74年。 (34)参Petet L.Berger,前引书;查默斯·约翰逊,前引书。 (35)韦政通:《简论儒家伦理与台湾经济》,《二十一世纪》(香港),1993年第5期。 (37)黄光国:《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年,第280-282页。 (39)保罗·肯尼迪:《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94年,第340-347页附录:人文发展指数。 (40)Herman Kahn,The Historical and World Context of East Asian Development,见Asian Security in the 1980s;Problems and Politicies for a Time of Transition(ed.by Richard H.Solomon),1979。 (41)参:长谷川启之:《东北亚经济圈及其社会文化背景--以中国、韩国、日本为中心》,见《国际政治研究》(北京大学),1994年第2期;王逸舟:《论太平洋时代》,《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1期。 (42)参Alein Lipietz,Towards Global Fordism?Marx or Rostow?(Serie des Tires a Part,No.103,Paris,1982);Imperialism or the Beast of the Apocalypse(ibid,No.136,1984)。 (43)罗荣渠:《东亚崛起的现代历史意义与二十世纪前景》,《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