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在发展和改革中重视协调公正和效率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富裕和贫困共生现象。 如何协调公正和效率、富裕与贫困,是当代世界各国发展中普遍遇到的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程度不等的福利国家政策。以英国为例,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是一百多年来,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坚持阶级斗争所取得的一种权利,也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及其他受雇人员间的一种妥协,又是资产阶级政府以社会保障形式实行的一种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和政局稳定的收入再分配。美国则在步入丰裕社会时推出了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的社会政策。70年代以来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布什政府的政策同样是为更好地协调两者关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十分注意克服社会主义‘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端,强调提高效率,近年来更明确提出了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防止加剧贫富不均,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对于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十分重要。1990年世界银行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减轻贫困”。尽管社会制度和问题性质及严重程度不同,然而,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富裕与贫困的相互关系,始终是各国在发展进程中关注的重大课题。 最后,发展与改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和决策者能否及时捕捉有利机遇相关。 资本主义国家面对二战后急剧变化的形势,在发展战略上及时调整,采取了重要的改革调整措施,而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一段时期深受苏联僵化模式的影响,不仅改革停滞不前,而且对突破苏联传统模式的举措横加指责,阻碍改革的进程,从而在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竞争共处中处于不利地位。战后日本的崛起,充分利用了美国在亚洲发动朝鲜战争和越战对日本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联邦德国的崛起也利用了美苏冷战时期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东亚‘四小龙’的崛起,则利用了当时中国内乱和封闭占领中国的传统市场。布什竞选的失利和克林顿竞选的成功则在能否抓住发展经济这个选民最为关注问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比1992年初邓小平关于抓紧难得的有利国际形势,扩大改革开放步伐讲话前后的中国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有力地表明了领导者的决策对于发展与改革的重要。 注释: ①参见拙文:《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调整》,《兰州学刊》1988年第6期(上),1989年第1期(下)。并见拙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33年。 ②参见拙文:《美国现代史上四次经济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③参见拙文:《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世界历史》1991年第2期。 ④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1991年民办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分别于1990、1991、1992年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