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思想理论接近于平等派在《人民公约》中所阐述的政治主张,即由所希望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共同制定一个协议,再根据这个协议把维护社会制度所必需的有限权力授予选举产生的统治者。这种主权在民和议会权利等理论明显超越了当时英国的客观实际,不仅社会大众对此反映茫然,而且,有产阶级由此感到财产自由受到危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意识到了威胁。克伦威尔深知平等派抱着与他誓不两立的态度。1649年3月,当平等派主要领导人李尔本因写了《揭露英国新枷锁》而被押解到国务会议受审时,听到克伦威尔用拳头捶着桌子咆哮:“我告诉你们,阁下们,你们不能用别的方法去对付这些人(平等派),而只能粉碎他们,否则,他们就把你们粉碎。”(17)在独立派与平等派的唇枪舌剑直至兵戎相见的厮杀中,及在克伦威尔的高压之下,社会对立不断加深,使克伦威尔的统治严重缺乏社会基础,共和政体显然已难以维系。 在这种状况下,社会民众越来越接受不了国王的空位。“国王应当重新登位”确已成为人民的愿望,正如流行于当时各个村庄的民歌所说的:“不听到国王重新登王位的消息,我永远不会快活。”因为,照英国民众看来,“护国公的称号不受法律的限制,而国王的称号则受到限制,”而且,他们不能接受克伦威尔把“国王的地位轻如他帽子上的一根羽”的态度。所以,克伦威尔的统治明显违背了英国人所习惯的古老的宪政传统,使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承受其统治的躯壳--共和国。这是一股克伦威尔所无法遏制和抗衡的强大力量。 正是如此,当克伦威尔一死,英吉利共和国便迅速瓦解:“共和只不过是英国的插曲。”孟德斯鸠形容当时英国政局时写道:“最后,在经历许多动乱、冲突、震荡之后,他们不能不重新回到他们所废止的那种政体之下去休息。”(18)在历史否定了旧式君主制和共和国后,英国走向了君主立宪制。掌握法律的议会与服从法律的国王,以日趋和协的关系出现在英国的政治舞台上。英国民众以平静而愉快的心情,接受了这一现实。 结束语 从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贵族通过一系列立法性文件,使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最终得以确立。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出,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才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对此,马克思说过:“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19)它的根本属性是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 因此,我们应把“封建势力”与“君主立宪制”等同起来,以为“选择君主立宪制就是对封建势力的让步。”(20) 君主立宪制是在17世纪英国客观历史条件下,英国真正的统治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出的符合英国国情的最佳抉择。它不仅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且,兼顾了英国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保证了英国的社会变革在把破坏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下进行,进而维护住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后,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和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任何国家的历史发展都是千差万别的,没有整齐划一的模式。那种用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和结局来衡量和强求英国,进而认为英国革命及君主立宪制存在“保守性”、“不彻底性”、“妥协性”的作法是不可取的。这种作法割裂了英国历史的特点和渊源,忽视了英国国情。应当指出,在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有着可观的生命力。它不仅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自身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获得不断的完善。这是英国在国家学说和政治制度理论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本世纪70年代,盖洛普民意测验在国际上搞了一次民意测验,向40多个国家的政界领导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除了你自己的国家,你认为哪一个国家治理的最好?”结果是:自由共和制的瑞士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注释: ①王荣堂《世界近代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52页。 ②转引自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1987年,第98页。 ③Clayton Robert,"A History of England 1688 to the Prescnt",Vol Ⅱ New Jcrscy.P.443. ④张金銮《欧洲各国政府》,台湾,第19页。 ⑤中国英国史研究会《英国史论文集》,三联1982年,第39页。 ⑥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上卷,北京,1983年,第67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