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冲击与资本主义政治格局的演变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
一战后,美国政治的退化既猛且快。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是一战的最大受惠国。有人指出,依照战前经济发展态势,到1925年,其经济产值将超过整个欧洲,而一战使它提前到1919年便实现了这一目标。〔5〕可以肯定的是,两大冲击相比较, 一战对美国的负面影响较小,十月革命对它的冲击居支配地位。战后至整个二十年代,美国虽然维持了民主制度,但同时又呈现出逆流奔涌的政治景观: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第一次红色恐怖”,如许多州禁止悬挂红旗,搞教师宣誓,驱逐逮捕共产党员与外侨等;而且也掀起了反民主、反自由的浪潮,如三K党的肆虐,种族歧视的加剧,对移民的再三限制, 原教旨主义和反进化论运动的兴起,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在所有资本主义大国中,唯独美国一直没有承认苏联。 在其他列强中,两大冲击的合力作用都比美国表现得明显。在英国,1924年1 月以工人阶级为主要成份的资产阶级左翼政党--工党第一次组建政府。同年2月便与苏联建交, 对内采取了有利于下层人民改善处境的措施。作为殖民大国,英国对其殖民地和自治领也作出了令人注目的让步。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告成立。1926年英国又在帝国会议上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地位。但是英国政治中的另一面也不容忽视,这就是工党自身的局限、强大的保守势力、政治制度的变形以及强烈的反苏情绪。工党只主张改良、反对革命而又极力维护现有秩序的局限,既是资产阶级得以允许它执政的前提,又决定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保守性。同时对工党形成掣肘的还有上议院、保守党和自由党。另外,一战爆发后至二战期间的英国政府,绝大多数是多党联合内阁,一党单独执政的时期很短。“正常的党派政府不再起作用了,而是在和平时期恢复战时内阁的方法。”这样,不仅加重了政治的保守性,而且行政部门的权力急剧扩大,内阁越来越多地控制着英国,这就“存在着可能变为新专制主义的危险。”〔6 〕尤为突出的是英国政治中的反苏倾向。保守党人利用所谓季诺维也夫信件便搞垮了执政不到一年的工党政府。英国认为,1925年中国的反英运动,1926年至1927年的中国革命,1926年的英国总罢工,都是莫斯科煽动起来的。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1927年5月12日,内务大臣违反外交惯例, 命令警察搜查英苏商业公司。27日,英国就单方面废止英苏商约并断绝英苏外交。〔7〕 在法国,多党制下的政局除了走马灯式的变换外,基本上沿着由右到左、再由左向右的轨迹运转。二十年代,法国先后由“国民联盟”、“左翼联盟”和“国民联合”政府执政,而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倾向的左翼联盟政府仅存在两年便夭折。战后初期,法国压制德国的情绪十分狂热,曾达到1923年出兵鲁尔那样的偏执,而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德国复仇的欲望。在对苏关系上,除意识形态的隔阂外,苏俄过早地退出一战、没收外国财产、废除外债等举措曾使它蒙受重大的军事和经济损失,因此法国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仇苏情绪,以至于曾将共产主义威胁列入政治大选的主要争论问题。“1919年11月的议会选举过程中,到处张贴着一幅著名的招贴画,把布尔什维克描绘成一个牙咬匕首的人。”〔8〕左翼联盟政府垮台后,此间所建立的法苏关系随之遭到破坏。 再者,反对民主自由、主张建立极权政体的势力也相当活跃。〔9〕 至于德意日三国,它们本是通过变革而不是由激进的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由此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保守势力,并对各自国家的政治走向产生了至深至大的影响。从两大冲击下的意大利来看,战后的贫困与虚弱已使民众难以忍受。工人由大规模的罢工发展为普遍地占领工厂,农民、退伍军人则走向了自发地抢占耕地。在此形势下,统治者并未采取大规模的武力镇压。论者往往述之为政府的软弱无能。笔者认为,这未尝不是统治者的一大政治让步,其目的是让人民发泄一下不满而渡过危机。但是,这种似已靠近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无法为强大的保守势力所容忍。正因为如此,以大资产阶级、大贵族为代表的右翼反动集团于1922年10月便将墨索里尼过早地推上了政治舞台。 在德国,一战的冲击直接引发了十一月革命。这次革命虽未实现俄国式的变革,但毕竟将德国政治推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时期。二十年代,德国共产党的影响与日俱增。在魏玛共和国后期的国会选举中,各个政党中只有德共获得的选票是直线上升的。〔10〕然而,与这些进步性的现象相伴随的是,德国还活跃着几股强大的历史逆流。这就是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仇视马克思主义的右翼集团以及伺机推翻共和国、复辟帝制的旧权贵。1920年发生的旨在建立军事独裁、恢复帝制的卡普暴动,1923年希特勒等人发动的啤酒馆暴动,1924年底开始掀起的对社民党领袖、现任总统艾伯特、前任总理谢德曼的声讨运动及其随后对艾伯特的审判,〔11〕1925年崇尚帝制和军国主义的兴登堡当选为总统,等等,不仅导致了政局的动荡,而且使共和国逐渐蜕变为徒具形式的外壳。 战后至二十年代, 日本天皇式的专制统治也出现了重大松动。 1918年7至9月,日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斗争--米骚动席卷全国。就在这一年,被誉为“平民宰相”的政友会总裁原敬组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政党内阁。从1924年开始,日本又出现了为时八年的政党政治时代。然而,依然令人目眩的是日本政治中的浓厚军国主义色彩。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沿着强兵道路去追求富国。同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曾大大推进了其近代化历程一样,一战再次喂肥了日本经济。〔12〕有人指出,一战对日本工业的推进比对美国的推进还要大。 〔13〕这种畸形的经济增长一旦离开战争的催化,便萎缩不振。1921年至1929年,日本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3%,低于同时期的法德美, 成为日本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低速增长期。〔14〕由此可知,日本正是借助对外侵略才崛起于近代的。这正是军国主义在日本历久不衰并日益兴盛的最根本原因。所以,即使是第一个政党内阁,仍将“充实国防”作为其四大政纲之一。在政党政治时代,加藤内阁在1925年开始推行的“宇垣裁军”,其实质就是改革过时的军队与装备,代之以高质量的军官、兵种与装备,其着眼点是未来的战争。1927年田中义一组阁不久,就召开了旨在分割中国东北和内蒙的东方会议。当年即出兵山东,扩大华北驻屯军。1928年又制造了济南惨案,关东军则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等等。军国主义之盛,还体现在军部在日本政治结构中享有至高至大的特权。如军部的统帅权独立使内阁失去兵权。军部大臣现役武官专任制则使军部可以直接左右内阁的存亡。二十年代,在政党政治的制约下,军部虽未恣意横行,但却利用其特权地位有计划地操纵着国民行为和舆论,使自己成为比内阁更强的“内阁”。〔15〕而政党政治则日趋苍白。 综上所述,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冲击下,虽然绝大多数列强都对政治作出了进步性调整,但都为时较短,举步不大。总的来说,列强政治的总趋向是:保守、妥协和反动。这不仅表现在各国一致地反苏仇共,整个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遭受了严重削弱和动摇。列强政治的这一走向和特点,在资本主义政治史中绝非第一次出现。恩格斯在谈到资产阶级在反封建革命过程中不得已而采取一些激进措施时曾指出:“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在论述英国宪章运动对资产阶级的冲击后,接着指出:“后来,大陆上发生了1848年2月和3月的革命,在这些革命中,工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至少在巴黎,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看来决不能允许的要求。接着而来的是普遍的反动。”〔16〕恩格斯的论述与本文的前述内容相联系,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两大冲击下资本主义政治格局的普遍保守与反动,颇具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