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盟军在实施大规模军事行动时,也以心理上的威吓和恐吓与之配合,一方面壮自己的行色,另一方面给敌人造成恐怖。如美军在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空袭时,不仅考虑到要在物质上摧毁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机器,也考虑到了在空袭时给全体日本国民造成的威慑与恐吓。盟军在德黑兰会后对德国本土大规模空袭也带有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心理威慑和恐吓的动机和目的。 总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水平的提高,心理战的水平也在提高。盟军把各种心理战法交织使用,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心理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盟军心理战所取得的预期成果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而盟军心理战方面的成功则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首先,盟军对心理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英、美为首的盟军为了进行心理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其中英国的政治战执行局直接隶属首相丘吉尔;美国也于1942年组建了心理战委员会,隶属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国陆军情报部也设有心理战处,专门从事宣传战。1942年,盟军为了协调统一心理战行动,专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盟军心理作战处。此后,盟军的心理战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因时因地因人而宜阶段。盟军的心理战组织较为严密科学,能够应付瞬息万变的战争,这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严密的心理战组织,自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心理战战果。 其次,二战盟军心理战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上的。这种前提条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心理战、心理宣传、心理攻势已被参战各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虽然规模与效应尚不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心理战却向人们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及巨大的应用价值,于是在二战中盟军自觉运用心理战尽在情理之中。更加之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于心理战研究的不断深入,使人们提高了对心理战的认识,心理战在二战中成为名符其实的“第四种战争”。英美为首的盟军心理战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而展开的。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心理战全面、高层次地进行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如果心理战的理论研究是二战心理战的“软件”基础的话,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则为盟军进行心理战创造了“硬件”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科学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人类进行心理战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前人望尘莫及的,“篝火狐鸣”、“四面楚歌”似的原始心理战手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既可使用杀伤力、破坏力极强的武器威慑敌方,施加心理压力,达到摧毁敌方精神防线的目的;也可利用广播、无线电等现代化传播媒介为手段,随心所欲地展开旷日持久的心理攻势。盟军的心理战正是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自觉运用心理战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并且达到了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三,心理战虽然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进行角逐,但也是实力的较量。换言之,离开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心理战也是很难进行的。盟军在二战中心理战获得的成功,除了艺术和技巧上的高超之处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实力的强大。心理战的专家们认为,最有效的宣传是胜利和力量的显示。并且强调,已取得的胜利要比口头上所说的胜利效果要大得多。在盟军逐步升级心理战时,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逐渐成为孤家寡人,无论在战场上,还是经济实力,都大大逊于盟军。同盟国强大的物质后盾使盟军可以得心应手地进行心理战,并为盟军提供了种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物质装备。因此,盟军心理战的成功首先应是战场上步步好转的局面,以及强大战争实力的有力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战争,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战争。心理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受到高度重视,所以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盟军在二战中心理战方面的成功,向人们揭示了“第四种战争”的重要性,并且向人们预示着在未来的战争中,心理战仍是不可或缺的战争手段及表现形式,而且越现代化的战争越离不开心理战。当然,我们向往和平,希望有一天能永远地结束人类自相残杀的战争,让心理战也成为历史的陈迹! 注释: 〔1〕关于心理战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 心理战是针对敌人的理智和情感的作战,是以特别信息媒介为武器进行的战争。 〔2〕《孙子·谋攻》。 〔3〕〔5〕〔7〕《秘密与间谍》,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67、270、271页。 〔4〕吴明杰《心理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6 〕美国学者拉·法拉戈在他的《斗智》一书中把战争中政治战的宣传分为白色、灰色和黑色宣传三种。白色和灰色宣传不掩盖自己的身份,而黑色宣传则掩盖自己的身份,并且在表面上靠近或站在敌人一方。 〔8〕在英文中V是胜利--Victory一词的字头,在德语中,“V”字可理解为“Vertraunensmann”,意为通敌的密探;“V”又是罗马数字五的书写体,由此英国电台在制作特别节目时又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为引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