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综述(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彭训厚 参加讨论

(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
    战略转折是一个过程,有起点、根本转折点和终点之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根本转折点,其分战场诸如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北非地中海战场、西欧战场等,亦有其各自的根本转折点。所谓战略转折,就是“有转折战争”中的一个决定性环节,是由战略防御(进攻)阶段通往战略进攻(防御)阶段的桥梁。第一个关节点即战略转折的起点,并称转折起点,第二个关节点,称为转折完成点,并称转折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常常还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即根本转折点。以苏德战争(苏德战场)为例,其战略转折的起点为莫斯科战役,根本转折点即转折的根本标志为斯大林格勒会战;再以太平洋战场(又称太平洋战争)为例,其转折起点为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 后经中途岛海战至瓜达尔卡纳尔争夺战达到根本转折点,之后又经历了一年之久的岛屿争夺战即1943年底才最终完成了这场战争的根本转折。中国战场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当二战全面爆发时,它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近一年之久,实际上,战略相持阶段即战略转折阶段。由于中国战场的复杂性,这一战场的转折进行得异常缓慢,而且其间也没有根本转折发生。至于北非地中海战场,大致说来,可以把美英决定实施“火炬”计划之时作为转折起点,而把阿拉曼战役的美军的登陆作为根本转折点,把战略转折的完成点定在德意军在突尼斯的投降日。而西欧战场,虽然是二战的一个重要战场,但却没有战略转折阶段,这是因为自法国败降后直至诺曼底登陆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这里平静无战事。这样,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转折的全貌也就一目了然:1941年底美国参战是二战转折的开始,其后同盟国和轴心国经过莫斯科反攻、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防御战、阿拉曼战役、美英北非登陆、瓜达尔卡纳尔争夺战以及斯大林格勒反攻等一系列战略性战役达到根本转折点,再经过斯大林格勒总攻、阿留申群岛战役、突尼斯战役、库尔斯克大会战、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第聂伯河战役以及布干维尔岛之战等终于完成了战略转折。
    (七)关于日本对华战略与中国抗日战略
    有的学者对日本侵华战略问题专门作了探讨,指出:在第一阶段,即从1931年9月18日至1937年7月6日,日本的侵华战略是,不宣而战, 突然袭击,鲸吞东北,袭击上海,蚕食东北,建立征服全中国的战略基地;第二阶段,即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12月7日, 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占据重要城市,迫使中国屈服。第三阶段,即1941年12月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5年9月2日败降,日本的战略方针是:利用日本在太平洋和东南亚占据的有利态势,迅速消灭美英荷在远东的根据地,确保自存自卫,促使中国政府屈服,同德意合作先迫使英国屈服,再努力使美国丧失战斗意志,从而与美国达成妥协,结束战争。
    有的学者对二战中中国战场国民党军的战略方针及其演变进行了探讨,指出:1.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序战阶段(1931.9.18-1937.7.7)的战略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2.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底国民党军第一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战略上坚持全面抗日,持久作战,在战役战斗中均采取节节抵御的作战方针;3.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前期(1938年11 月—1941 年12月8日,即国民党军第二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坚持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既抗日又反共。 4.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后期(1941年12月—1944年11月底,即国民党军第三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坚持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继续消极抗战,保存实力,以维护其独裁统治。5.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12月—1945年9月, 即国民党军第四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抢夺抗战胜利成果,强占战略要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是:1.实行联盟外交战略,力促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2.实行“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的外交战略,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外援;3.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坚持反对外来干涉;4.奉行积极主动的外交战略,大力发展对外交往,打破封锁,扩大影响,争取友谊;5.立足抗战,放眼战后,为战后中国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政策。
    (八)关于法苏战略指导失误研究
    有的学者撰文对二战中法德战争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法国在军事战略指导上有三大失误:1.消极避战;2.片面抗战;3.单纯防御:过份倚重马奇诺防线;战略防御中缺乏进攻意识,不能实施积极的战略防御。军事战略指导上的这些严重失误,直接导致了法国在法德战争中的失败,而军事战略指导上严重失误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统治阶级(以国家机器为代表)目光短浅,实行绥靖政策和军事思想的保守与落后
    有的学者根据近年来新解密的大量档案资料,对前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再思考,认为导致前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严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1.前苏联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误。前苏联1937-1938年的政治“大清洗”波及军队,对军队建设和战备工作一度造成灾难性破坏;削弱了军队的骨干力量;阻碍了军事理论的发展;造成了前苏军体制编制上的某些倒退;破坏了军队教育训练和军事科研工作;贻误了军队建设的发展时机。2.前苏军在军事方面的重大失误:因循守旧,对战争初期作战样式的判断失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忽视战略防御,没有建立坚固的战略防御体系;一厢情愿,主观武断,对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时间判断失误;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失误;“东方战线”不仅政治上不可取,军事上亦不可取;情况不明决心大,盲目进攻受重创;战前没有预先建立战时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体制;等等。3.在外交战略上的失策。其表现之一是,放弃了建立苏、英、法反德集体安全体系的主张,转而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含秘密条款),尽管为前苏军战备争取了时间,但其消极作用亦不可低估:模糊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关于敌我友的界线,并使前苏联失去了制止法西斯侵略的最后的机会。前苏联自身外交战略失策的表现之二是,通过最后通牒、武力威胁甚至出兵占领等方式,在他国领土上建立“东方战线”,从而将周边邻国推向了法西斯一边。“东方战线”的建立,暴露出前苏联政府为了自身的安全和防务而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和主权,在对外政策上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政策的不正当作法,损害了社会主义苏联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威望和形象。迟迟不转入临战准备。前苏联根据一战经验,认为象苏联和德国这样的大国之间发生战争,仍将先在边境交战,尔后双方主力进入交战,大体要经过15-20个昼夜,即所谓“动员阶段”。德军的突然袭击,打破了前苏军“动员阶段”的迷梦,剥夺了后勤临战准备的时间,致使前苏军后勤得不到动员和扩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