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关于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 1.关于雅尔塔体制的内涵 多数学者认为,对雅尔塔体制内涵的理解既不能太窄,也不宜过宽。太窄不能概括其全貌,太宽又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乱。雅尔塔体制应是以雅尔塔会议为主的大国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和波茨坦会议)通过的决议和协定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和设想,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 2.关于雅尔塔体制的性质 一般认为,它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是大国之间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世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对雅尔塔体制不能用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这种固有观念简单地对号入座。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体系有质的区别。首先,社会主义苏联是雅尔塔体制的主体之一,同时,这一新体制具有强烈的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主进步的性质,一改过去的帝国主义主宰世界的格局。其次,雅尔塔体制把国际民主原则和和平共处原则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第三,雅尔塔体制扩大了社会主义影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加入国际社会形成世界新的格局。雅尔塔体制是根据几个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改写世界政治地图,包括了社会主义力量和反法西斯民主力量的壮大,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同时,也应看到雅尔塔体制中仍有诸如大国强权政治、侵犯中小国家领土及其他利益等消极因素。 3.雅尔塔体制与冷战的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雅尔塔体制与冷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冷战是雅尔塔体制的必然产物和表现形式,雅尔塔体制是冷战的基础。区别在于雅尔塔体制在欧洲,是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对东欧各国给予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亚洲,由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在中国、朝鲜、越南划分新的势力范围。而冷战,在欧洲西方要夺回东欧,实现西方的欧洲统一,在亚洲争夺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其结果在欧洲导致德国的分裂及社会主义在东欧各国的出现;在亚洲则导致蒙古脱离了中国和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以及朝鲜和越南的分裂。雅尔塔体制的重点在欧洲和亚洲。 4.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 归纳起来大体上有3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对雅尔塔体制应更多地给予肯定,对它的消极作用和影响等问题应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包括雅尔塔会议在内的前后三次大国首脑会议及其达成的协议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安排比凡尔赛体系有进步;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方面比国际联盟更有效;战后近半个世纪来世界没有大战,雅尔塔体制是重要因素之一。(3 )确立了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原则。 他们认为,雅尔塔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国强权政治,把中小国家领土主权作为大国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 第二种意见认为:既要肯定雅尔塔体制的历史进步作用,又要否定其消极影响和后果。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体系相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进步:(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于最终战胜法西斯德、日、 意的侵略,起了决定的作用。(2)维护并扩大集体安全原则, 联合国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国际联盟所没有的。(3 )肯定了国际民主原则,确立了法西斯国家非军事化。(4 )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5)把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 他们认为,雅尔塔体制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 )大国强权政治、大国主宰世界,战后重新调整欧洲国家边界,讨论并侵犯邻国领土、主权,不要当事国代表参与。两个德国、两个朝鲜、两个越南以及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立,种下了冷战、各种冲突和局部战争的种子,产生了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危及世界和平的恶果。(2 )侵犯中小国家领土、主权合法化。前苏军和美军分别长期进驻东欧和西欧各国。 (3)开创了大国干涉小国内政的先例(如波兰联合临时政府的建立)。(4)不尊重国家间的平等互利原则。(5)雅尔塔体制确认的和平共处实际是冷战共处,加剧了战后几十年的国际紧张局势。 第三种意见认为,雅尔塔体制应基本否定,因为它诱发国际危机,威胁世界和平。在世界上导致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危机,战后200 多场局部战争中,美国和前苏联介入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认为,战后40多年之所以未爆发大战,并非是雅尔塔体制在起作用,而是美国和前苏联核军备对抗异化的产物。因为双方共同认识到,“核战争将没有胜利者”。 5.关于雅尔塔体制的崩溃 第一种意见,多数与会者认为,由于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剧变,德国的统一,华约的解体,北约的松散,美国和前苏联对峙缓和,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对峙也随之缓和,从而导致了雅尔塔体制崩溃。第二种意见,即对雅尔塔体制持肯定意见的学者则认为,雅尔塔体制没有解体,也不能解体,否则将会世界大乱。 (十)关于反法西斯抵抗运动 在中国学者看来,抵抗运动不只是发生在被占领国内,同时也发生在法西斯集团国家中,所有这些国家一切社会力量进行的反对法西斯占领者及其帮凶的、推翻法西斯统治的各种形式的斗争,包括本土和国外的、公开的和秘密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斗争,都属于抵抗运动。但中国学者不同意西方某些学者在德国抵抗运动问题上的观点和做法,即把德国法西斯统治集团内部反希特勒的谋杀活动视为抵抗运动。法西斯统治集团内部反对派只是对希特勒个人的具体做法而不是对第三帝国的侵略政策感到不满,只是要推翻希特勒的“元首”政治,决不是为了彻底反对德国法西斯对别国人民的奴役和统治,也决不是为了建立德国的真正民主制度。因此,这仅仅是德国法西斯统治集团上层分子之间的权力争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