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重新界定及其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张运城 参加讨论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个问题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今后也许还会争论下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之际,我们无疑应当对这一场战争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审视,比较公认的界定。这不仅涉及到一系列有关的问题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今天不断深入总结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战后世界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乎此,笔者不揣冒昧,试就传统的“阶段性质论”提出质疑,并谈谈自己的“整体性质论”浅见,以求教于专家与读者朋友。
    一、对传统的“阶段性质论”的质疑
    在前苏联东欧学术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的性质的认识,曾一直存在着一种传统的、居主导地位的“阶段性质论”,即根据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开始卫国战争作为分界线, 把二战性质划分为前后迥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帝国主义国家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后一阶段“转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由葛罗米柯等人主编的影响较大的《外交史》多卷本著作,在谈到战争前一阶段的性质时写道:“这次战争爆发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是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矛盾极端激化的结果”,“英法反对德国的战争最初也具有帝国主义的性质”〔1 〕我国的世界史教科书及有关著作基本上沿袭这一评价,同时还提出一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观点,例如:英法等国家“帮助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开始时的帝国主义性质后来……改变了”。〔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经历了由帝国主义战争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的演变”。〔3〕等等。
    如果说,原苏联学术界持有上述观点是不足为奇的,甚至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长期同日本法西斯进行英勇斗争、有着8年持续抗战历史并且做出巨大牺牲、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接受上述观点实在是令人费解的,因为它无异乎是对30年代中国的英勇抗战的忽视或抹杀,无异乎是接受国际关系史学界欧洲学者忽视其他弱小国家和地区的“欧洲中心论”,也无异乎是接受原苏联的以我为中心以我划线的大国主义思想。如果我们再重温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战争的理论,关于阶级关系与国际关系的理论,对比一下他们对于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的论断,上述关于二战性质的“阶段性质论”观点就不能不暴露出种种明显的矛盾,这些矛盾既无助于人们认清历史的真实面目,也无助于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下面试提出几点质疑以说明“阶段性质论”存在的问题:
    第一,如果把二战初期阶段的性质看成纯粹的帝国主义战争,那么应当如何解释大战爆发之前苏联积极争取同英法结盟的企图和努力呢?很明显,1935年的法苏互助条约和1939年夏英法苏三国争取结盟的谈判,不能视为苏联意欲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帝国主义集团之一缔结同盟,而是苏联争取与意在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英法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进行结盟谈判。而如果依据“阶段性质论”,那是不可能作此区别的。
    第二,是否可以根据“阶段性质论”断言苏联因为苏德条约的签订而同帝国主义国家或集团划清了界线并且改善了其对外关系特别是对德关系呢?表面上看来,苏德条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而事实上,既没有也不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苏联正是以苏德条约的签订以及当时苏德关系的短暂变化来看待苏德关系和英法苏关系的,这既不可能对英法进行战争的性质作准确的判断,也不可能认清英法同德意法西斯的重大区别;从而模糊了自己的视线。而苏联对二战性质的几度自相矛盾的变化,恰恰是受了英法,苏联和德国之间三角关系的微妙变化的影响。
    第三,二战前夕与二战前期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英法集团和德意日集团各处于战争的什么位置呢?是否都是战争的策源地,都对大战的爆发负有同样的责任?如果把它们等同起来,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如果区别看待,那就不应得出“阶段性质论”的结论。
    第四,应当怎样看待二战之前或二战前期业已存在的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在二战中的地位及其对评价二战性质的意义?如果忽视它们的存在或者把它们放在从属的地位而得出“阶段性质论”,那就是“欧洲中心论”的体现,或者是以我为中心的大国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它们纳入二战前期或者二战序曲之中,“阶段性质论”也自然难以成立。
    第五,应该怎样看待德国入侵波兰和英法作出的反应(尽管苏联不久之后也进入波兰东部)?如果仅从苏联的角度出发去判断是非,判断战争的性质,那么我们就会陷入一种困境:一面谴责慕尼黑阴谋,谴责英法的背叛和出卖,纵容德国侵占苏台德区和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绥靖主义,一面又指责英法对盟国波兰的援助和采取军事行动是“进行帝国主义战”。只要接受“阶段性质论”,就难以走出这种困境。
    第六,在评价二战性质的时候,应当怎样把阶级利益,国家利益同全人类的利益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呢?如果仅仅考虑到无产阶级国家的利益,仅从阶级观点或者国家的性质出发,那就不可能在这场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大决战中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力量对比关系,正确地划分敌我友,结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可见“阶段性质论”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