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同西方争执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关于建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美国对这个问题十分热心。它提出要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由少数几个大国组成的中央机构有权使用武力制止侵略,维护和平。还主张扩大和加强国际经济和社会机构以减少引起国际冲突的社会经济根源。苏联持不同看法。根据传统理论,社会主义苏联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代绝不能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长期的全面合作。当时的苏美合作只不过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战后继续下去。但苏联十分担心战败德国会在战后迅速再起复仇扩张,因而希望保持战时的同盟。它认为未来的国际组织应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安全机构,不涉及社会经济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它的成员国应仅限于战时与同盟国一起作战的国家,不宜扩及世界各国,以免形成对苏不利的多数。苏联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国际组织损害,要求执行大国一致的原则。在德黑兰会议讨论这一问题时,斯大林先是委婉地不同意美国方案。到会议临结束时,才同意建立世界性组织。1944年8-9月,苏美英三国代表在美国郭巴顿橡树园讨论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苏联要求大国在所有问题包括同自己直接有关的问题上拥有否决权,要求把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都列为创始国。罗斯福得知后大为震惊,认为根本无法满足苏联的要求。经过讨论,双方最后在雅尔塔会议上互相让步。苏联同意“程序事项”无需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可由七个理事国的多数票决定;在其他问题上大国仍拥有否决权。关于会员国问题,苏联也做了让步,同意由16个减为2个。 这样, 组建联合国的障碍基本被清除了。在这一时期,苏联还参加了1944 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同意参加将于战后组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苏联的这些行动表明,它准备在战后加入美国设计的世界政治体系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承认美国居领导地位的战后世界秩序。表明苏联不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象一战后那样把推进革命放在首位,而是要继续同资本主义国家合作,推进维护和平,发展经济的事业。 斯大林的明智决策使苏联在大战结束时,其国际地位比战前有明显的提高。苏联越过英国,以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身份登上世界舞台。苏联争得西方的某种承认和尊重,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国际事务的安排,规划东西方的合作。这一胜利首先是苏联军民英勇战斗,击败法西斯国家的结果。它也是苏联外交政策适应时代潮流的结果。 1945年春夏随着大战的结束,国际形势发生剧变。苏联同西方的关系由相互妥协,加深合作转为实力较量,走向对抗。1945年4月, 杜鲁门接任美国总统。他更多地从美国一国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理会美苏对立可能给美国带来的恶果。他认为苏联崇奉强权政治,认为美国有力量迫使苏联按美国的解释来贯彻雅尔塔协定。他虽不指望苏联会全听美国的,但他说:“我觉得,我们应该能得到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6 〕根据这一看法, 杜鲁门上台不久就向苏施加赤裸裸的政治压力。 1945年4月23日,杜鲁门第一次接见莫洛托夫时公开威胁说, 如果不能执行雅尔塔会议关于波兰的决议,不建立民主的临时政府,就会严重地动摇对三国政府(美、英、苏)团结一致的信心以及它们在将来象过去一样继续合作的决心。〔7〕苏联对美国态度的改变似乎准备不足, 十分震惊。苏联认为,当时的形势发展使自己处于比雅尔塔会议时更为有利的地位。由于红军已占领波兰,苏联可以不必履行过去在波兰问题上的让步,不必理睬西方的民主原则,不必照顾西方在波兰的利益和影响。它本应着手一步一步排挤西方和流亡政府在波兰的影响。可是,在苏联尚未开始这样做的时候,美国竟然先指责起苏联来。斯大林十分忿怒,第二天就回电杜鲁门,拒绝作任何让步。他说,卢布林政府应是未来波兰政府的“核心,即主要部分”,美要求建立“民主政府”,实质就是“不同意苏联有权利使波兰有一个同苏联友好的政府”,就是“要求我抛弃安全上的利益”。〔8 〕美苏的互相指责几乎导致两国的公开分裂。5月,美国派霍普金斯到莫斯科寻求新的妥协。 斯大林不愿同盟破裂,作了一些让步。他表示无意把苏维埃制度输出到波兰,答应从波兰政府内阁中让出4个席位给那些被排斥在临时政府之外的民主人士, 并提到可以接纳米科拉伊奇克为政府新成员之一。6月28日, 波兰组成民族团结临时政府,在21名部长中有7名是民主人士代表。7月5日, 美英鉴于波兰在苏军占领之下,只得承认这一政府。苏联凭借军事力量在波兰政府组成问题上取得了胜利。 苏联在组建联合国问题采取了较为妥协的态度。它应美国要求,决定改变初衷,派莫洛托夫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会上,苏联要求邀请波兰临时政府参加成立大会,反对阿根廷出席会议。两项均遭否决。莫洛托夫于5月初忿然回国。但在行前拜访了美国国务卿斯退丁纽斯, 表示虽感失望,但苏联愿意合作使旧金山会议成功,即默认了上述否决。随后,大国否决权问题引起激烈争论。苏联作出让步,同意任何一个大国在表决各种争端问题是否列入安理会议程时,不拥有否决权。6月17 日,会议再次濒临失败的边缘。苏联反对联合国大会有权讨论国际关系范围内的任何问题,要求“以影响到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问题为限”。20日,斯大林慨然让步,“他认为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情,他们应当接受美国的立场”。〔9〕苏联最终接受和参加了联合国。 这使美国关系有所改善。 5月,德国战败投降。7月17日-8月2日,三大国首脑在波茨坦聚会。会上讨论了德国问题。苏联的对德政策不同于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它不想完全控制德国东部地区。在波茨坦会议前,斯大林就同意西方军队开进红军占领的柏林,由四大国共管这个城市。会上,他又同西方达成关于管制德国的基本原则。斯大林最关心的是从德国得到更多的赔款,坚持要得到德国200亿美元赔款的一半。西方不想确定赔款总额, 只主张规定各国得到德国剩余设备的百分比。斯大林再次让了步,基本同意了西方的意见。 当讨论到波兰等东欧国家问题时,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坚决要求把奥得-西尼斯河作为波德的边界线。7月21日, 杜鲁门得知原子弹试爆成功的详情后便向苏施加压力,说如果波兰拿走德国领土,“如果德国被瓜分了,我看不出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赔偿和其他问题”。24日,又告知斯大林,美国制造了“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武器”。〔10〕斯大林由此愈发感到要依靠军事力量同美国打交道。既然红军已占领了波兰和德国东部地区,苏联就坚决要求以奥得-西尼斯河为波德边界,毫不退让。美国气忿,却不得不退让。7月30日, 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私下向莫洛托夫表示,美国愿意满足苏联对波兰西部疆界的要求,但希望苏联保证盟国报社记者能自由采访罗匈保的选举。莫洛托夫拒绝接受这一建议。最后,三国达成的协议宣布,波兰政府临时管辖奥得-西尼斯河以东地区。西方实际默认了苏联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